爭雄天下,重要的是掌握好時機和戰略(《大武開》一)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3-12-31

經義:

標題原作《大開武》,南宋學者高似孫《史略》引作“大武開”,今從之,下篇則作“小武開”。因為“開”在《逸周書》似為一種文體,有詔告,啟發之意。清代學者孫詒讓解釋說:“高所據本兩‘開’字並在‘武’下。以文義校之高本是也……(此書凡以‘開’名篇者,並取詔告、開發之義),故以‘武開’名篇……前文王之書謂之‘文開’,後成王之書謂之‘成開’,諸篇名義並同,可以互證。”(牛鴻恩:《新譯<逸周書>》,臺灣三民書局2015年版,第170頁。)

周人長期謀劃滅商大業,步步為營地“翦商”。至武王即位時,商人與周人的矛盾已經到了白熾化的程度,這也是為何武王擔心滅商大業功敗垂成的原因。他因此向周公詢問滅商的重大軍政事宜,故稱為“大武開”。書序說:“武王忌(忌,憎恨——筆者注)商,周公勤天下,作大、小《開武》二篇。”

先賢認為,用兵最重要的是善於正確把握時機,“大者,時也”。不能正確把握運用有利作戰的時機,只會失敗。本文周公說:“時不敬,殆哉。”

《管子·七法》是一篇重要的兵學文獻。談到治軍用兵的要領,依次提到八個重要層面,包括財富、技術、兵器、士兵、政教、訓練、情報、時機,只有這八個方面都無敵於天下,才能一平天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作戰時機,所以《管子·七法》說:“大者,時也。”

作者雄辯地論證:要征服天下,財力不領先於天下不能征服;財力領先於天下,技術不領先於天下,不能征服;技術領先於天下,兵器不領先於天下,不能征服;兵器領先於天下,戰士素質不領先於天下,不能征服;戰士素質領先於天下,政治教化工作不領先於天下,不能征服;政治教化領先於天下,軍事訓練不領先於天下,不能征服;軍事訓練領先於天下,不普遍瞭解天下的情報,不能征服;普遍瞭解天下情報,不明察戰機和策略,還是不能征服天下。所以,明察戰機和策略是用兵的關鍵。首要的是掌握作戰時機,其次是作戰策略。“是以欲正天下,財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財蓋天下,而工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工蓋天下,而器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器蓋天下,而士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士蓋天下,而教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教蓋天下,而習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習蓋天下,而不遍知天下,不能正天下;遍知天下,而不明於機數,不能正天下;故明於機數者,用兵之勢也。大者,時也,小者,計也。”

《黃帝四經·兵容》也討論戰爭的原則問題。作者特別指出,作戰成功的關鍵是善於利用時機,能夠順應時機處事恰當,必定能夠成功。聖人不亂用刑罰,不會背棄盟約,他成功的關鍵是順應天時,敢於決斷。如果一個人應當做出決斷的時候卻不能決斷,反而會自取災難。文中說:“聖人之功,時為之庸。因時秉宜,是必有成功。聖人不達刑,不襦傳(襦傳,音rúzhuǎn,背棄盟約,《黃帝四經·亡論》有:“約而倍之,謂之襦傳”——筆者注),因天時,與之皆斷。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爭雄天下,重要的是掌握好時機和戰略——古今皆然!

經文:

維王一祀二月,王在酆,密命。訪於周公旦曰:“嗚呼!余夙夜維商,密不顯,誰和告歲之有秋,今余不獲,其落若何?”

周公曰:“茲在德敬,在周其維天命,王其敬命無遠戚,無干和,無再失維明德無佚,佚不可還維文考恪勤戰戰,何敬何好何惡時不敬,殆哉!”

王拜曰:“允哉!余聞國有四戚、五和、七失、九因、十淫。非不敬,不知。今而言維格,余非廢善以自塞,維明戒是祗。”

語譯:

武王元祀二月,王在酆都,深感使命如山,於是向周公旦請教道:“唉!我日夜思慮謀劃的,無非是與商鬥爭之事。只是如果伐商大計一直秘而不宣,無所顯露的話,諸侯誰來回應支持我呢?如同一年有收穫的季節,如今莊稼成熟而我不去收割,顆粒零落糧食浪費了怎麼辦?”

周公說:“謀商大業的關鍵在於明德敬命!天命所歸,在周無疑,請我王敬重天命。不要疏遠親戚故舊,不要破壞和諧團結,不要重蹈前人覆轍。努力創造利國惠民的事業,不可有絲毫懈怠,一旦心生放逸便難以挽回。多想想先父文王勤政謹慎的風範,以及他敬重什麼、喜好什麼、厭惡什麼。天賜良機卻不敬重天命,是很危險的!”

武王拜謝道:“確實啊!聽說治國有四戚、五和、七失、九因、十淫等要領。我並非不敬重,而是不知道。如今你講的都是很有道理的警句格言,我不會廢棄良言而自我蒙蔽,我要遵從你的高明勸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