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道術——兼論中國文化的真、善、美

作者: 翟玉忠   發布時間: 2023-12-22

中華文化相對於世界其他文化的一大顯著特色,是它有超越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習俗,不同地域血緣的道術。過去數千年來,內在修養和社會事業,內養外用、內聖外王一以貫之的宇宙人生知識體系——道術“化成天下”,使中國凝聚為一個難以裂解的社會有機體,以國家形態綿延不絕至今。

走過諸多高度發達文明或帝國的廢墟,看著那些被專家破譯或沒有被破譯的古文字,自在讀著中華文化傳承數千載的經典,任何有歷史感的人都會不禁驚歎: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奇跡!

那麼,此一文明奇跡背後看不見的手——道術是何物呢?

1、道法自然的道術

宗教關注人與神的關係,道術則關注人與天的關係。這裏的“天”,指整個自然世界。《老子》中有句著名的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源於萬物之本然,人效法這個天地自然才是正確的、合理的。北京大學樓宇烈教授認為“自然合理”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思維底蘊之一,總結得很是精妙。他寫道:“中國文化主張自然合理。只有符合事物的本來狀態,才是最合理的,這就是自然合理。這裏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是萬事萬物的本然狀態。自然合理就是中國的科學思想,它強調一切都要合乎事物的本性。從大禹治水到李冰治水,其指導思想就是順其自然、自然合理。大禹看到水總是要往下流,就疏通河流,讓水能夠順暢地流下去,所以水就治好了。李冰看到水位是波動的,就不用死的、硬的壩欄,而是把竹簍子裝上石頭,放在水裏,隨著水波流動,它也會起伏。順其自然的思想,適用於一切方面,既適用於個人、社會,也適用於整個大自然。”【1】

中國的“道法自然”思想和現代科學精神相似,都重視事物的普遍規律。這種精神可說是中國先哲的基本觀念。孔子指出,一個人成就自身,就要立身行事合乎事物的固有法則。不逾越事物的固有法則,與天道相合。為何要尊崇天道呢?因為天道運動不止,就像日月東西相從迴圈不止,這就是天道的表現;運行無阻而永不止息,是天道的表現;看似什麼都不做、因勢而為(無為)而萬物生成,是天道的表現;萬物生成之後事功昭昭,這是天道的表現。”《孔子家語·大婚解第四》記魯哀公與孔子的對話:“公曰:‘敢問何能成身?’孔子對曰:‘夫其行己不過乎物,謂之成身,不過乎,合天道也。’公曰:‘君子何貴乎天道也?’孔子曰:‘貴其不已也。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閉而能久,是天道也;無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道也。’”

如同科學規律是普世的,道術也是普世的。宗教習慣於將他者視為異端,而道術則沒有這種明顯排他性,所以更為普世。

2、以人為本的道術

道術尊天,宗教尊神。中國文化突破了早期人類基於神和神話的世界觀念,建基於人本之上,這是人類精神領域的偉大突破。

如果算上不計其數的民間宗教,中國社會的宗教和神靈可謂五花八門。在神與人的關係上,先賢主張“忠於民而信於神”,“夫民,神之主也”,“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這迥異於當今世界諸多不同程度上“以神為本”的文化體系。

西元前706年,魯桓公六年,楚國與隨國交戰,隨國想主動進攻大國楚國。隨國賢臣季梁勸阻說,小國之所以能抵抗大國,是因為小國有道而大國邪惡。所謂“道”,就是忠於百姓而後取信於神明。隨侯認為自己祭祀用的犧牲毛色純一且肥壯(“牲牷肥腯”),用作祭品的黍稷豐盛完備(“粢盛豐備”),已經取信於神明了。季梁反駁道:“夫民,神之主也(晉杜預注:“言鬼神之情,依民而行”)。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謂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瘯蠡也,謂其備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所謂馨香,無讒慝也。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以致其禋祀。於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左傳·桓公六年》)

季梁的意思是說,百姓,是神明行事所依從的。因此聖王先治理好百姓,而後才致力於神明,所以在奉獻犧牲的時候祝告說:“牲口又大又肥。”是說百姓的財力普遍富足,牲畜肥大繁殖生長,沒有得病瘦弱,品種多樣。在奉獻黍稷的時候禱告說:“潔淨的糧食盛得滿滿的。”是說春、夏、秋沒有天災,百姓和睦收成很好。在奉獻甜酒的時候祝告說:“又好又清的美酒。”是說上上下下都有德行沒有壞心眼。所謂的祭品芳香,是說人心沒有邪念。因為春、夏、秋三季都努力於耕作,修明五教,敦睦九族,用這些善行致祭神明,百姓便和睦,神靈也降福,所以做任何事都能成功。現在百姓人心各異,鬼神不知如何而行,君王一個人祭祀豐富,又能求得什麼福呢?

民為神主,先民後神,神不勝道。數千年前,中國人就有了這種人文覺醒,且沒有如西方那樣異化為“人類中心主義”,人類狂妄地主宰天地萬物,任意掠奪自然資源——中國這種道法自然,以天為法、以人為本的文明形態,正是當代世界所急需的。

不幸的是,18世紀以來,西方啟蒙運動人文精神覺醒後,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人取代了宗教中的上帝,唯我獨尊地宰製萬物——對內掠奪同類,對外掠奪自然,其後果是災難性的。樓宇烈教授批判道:“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追究戰爭發生的最終目的,無非是資源財富的爭奪。人為了得到資源和財富,而不顧道德、不擇手段地去相互殘殺。人完全被物欲所左右,人又一次自我異化,喪失了人的主體性、獨立性和能動性,而淪為了物的奴隸。因此兩次世界大戰後,西方一批有見識的思想家,又一次提出了要確立人本主義的問題,高舉起新人本主義的大旗。而且幾乎一致地認為,這種新人本主義的思想資源要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去汲取。”【2】

3、內外不二的道術

我們學習生生不息,持續發展五千年的中華文化,首先要復興其內養外用不二的道術知識體系。

現代西方知識體系中宗教道德與社會治理是分裂的,“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具體表現為大學中非宗教知識體系的高度碎片化與去道德化。中華道術不是這樣,以個人道德智慧為根本,即使外事也講究“武而義”,【3】內養外用一以貫之。

遺憾的是,戰國末年《莊子》的作者就發出了“道術將為天下裂”(《莊子·天下篇》)的千古一歎。西漢末年劉歆整理國家藏書時,“道術缺廢”(《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已經成為無可奈何的現實。在21世紀的今天,已是“道術沉淪”,所謂國學專家,動不動就大談儒家,新儒家,仿佛中國文化就是儒學,何其荒唐!

劉歆復興道術的方案是貫通經學與子學,“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漢書·藝文志·諸子略》)

鑒於諸子百家是六經的進一步發展,是其支流,六經又過於繁瑣,“累世不能通其學”,西漢司馬談作《論六家要旨》,不主張深入研究儒者所傳的六藝之學,儘管他自己也曾學習《周易》。司馬談認為舍百家之短、取百家之長,集諸子之大成,足以得道術之全體——這就是漢初治世的主導思想黃老道家。

六經是中國文化的大本大源,在全球化的今天要向世界講清楚中國特色、中國模式離不開“垂範萬世”的六經。這也是我們發起大《六經》工程的重要原因之一。據《史記·太史公自序》收錄的《論六家要旨》,司馬談取捨百家的學術路線很值得學習,具體內容如下:

陰陽家:太注重吉凶禍福的預兆,禁忌避諱多,使人受到束縛並多所畏懼,這是需要捨棄的;但陰陽家關於一年四季運行順序的知識,是不可丟棄的。《論六家要旨》:“嘗竊觀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儒家:學問廣博但很少抓住要領,花費了氣力卻很少功效,因此該學派的主張難以遵從;然而它所說的君臣父子之禮,夫婦長幼之別是不可改變的。《論六家要旨》:“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

墨家:過於節儉而難以依從,因此該派主張不能全部遵循;但它強本節用的主張,則是不可廢棄的。《論六家要旨》:“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強本節用,不可廢也。”

法家:過於嚴峻而刻薄寡恩;但它辨正君臣上下名分的主張,是不可更改的。《論六家要旨》:“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節儉卻又容易失去實情;但它辨正名與實的關係,則是不能不認真考察的。《論六家要旨》:“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

最後,司馬談論及集成百家、內外兼備的道術:道家使人精神專一,行動合乎無形之“道”,使萬物豐足。道家之術依據陰陽家關於四時運行順序之說,吸收儒墨兩家之長,撮取名、法兩家之精要,隨著時勢的發展而發展,順應事物的變化,樹立良好風俗,應用於人事,無不適宜,意旨簡約扼要而容易掌握,用力少而功效多。《論六家要旨》:“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今天,我們欲恢復內在修養與社會事業圓融自洽的道術,僅如司馬談這樣取捨百家還不夠,還要更進一步,打破諸子間的壁壘,貫通百家,折中經子。因為當代學術要求專科知識的體系性,所以我們研究中國古典邏輯學名學,除了研究名學,還要研究墨家中的墨辯;研究中國古典外事理論,不僅要研究黃老、法家,還要研究兵家乃至經學;即使研究黃老道家本身,也要與歸本於黃老的法家相互參考……只有這樣,才能讓世人看到道術龐大且完備的知識體系,貢獻於21世紀世界學林。

綜上所述,中國文化的主體道術是一種高度普世、高度發展、高度集成的知識體系。

其道法自然,遵從萬物自身的規律,所以有科學理論般的“真”!

其以人為本,不離人世的倫理道德,所以有一切宗教本具的“善”!

其內聖外王,圓融龐大的知識體系,所以有藝術那樣內在的“美”!

道術兼具科學之真、宗教之善、藝術之美,這是我們數十年孜孜以求之的原動力。

道術超越宗教與科學,神聖與世俗,人文與自然,是中國人五千年的精神堅守,是從上古東方射向人類未來的智慧之光——惟願中華道術早日光耀整個世界!造福整個世界! 

注釋:

【1】樓宇烈:《中國傳統哲學的思維底蘊》,收入其文集《中國的人文信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21年版。

【2】樓宇烈:《觀乎天文,以人成天下》,收入其文集《中國的人文信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21年版。

【3】翟玉忠:《道法中國:二十一世紀中華文明的復興》,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版,第225-2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