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反有理!造反之理!(二)

作者: 翟玉忠 趙雪彩   發布時間: 2023-12-18

經義:

商湯、周武王推翻前朝統治的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告訴一代代中國人:什麼是政權的合法性?人民為何要革命?為何要造反?

在中國文化中,不是某個人、某個集團、某個階級的私利,更不是蠱惑人心的競選演說和華而不實的選票,而是全體人民的整體利益,天下之公利——“公”和“中”,才是政權合法性的基礎;那些壟斷、掠奪天下之公利,人民利益的人,就要被革命、被推翻,這就是造反之理!

這種觀念影響之下,數千年來多少中國革命者,他們為了天下人的利益,拋頭顱,灑熱血,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那是真正的中華魂!

仲虺告訴商湯,夏桀是罪犯,因為他昏庸失德,其治理下老百姓陷於水深火熱之中。而商王您能選賢任能,弔民伐罪,建立起代表人民整體利益的中央政府,“建中於民”,所以取得了天下百姓的擁護。

夏商周三代天下一統於眾多諸侯國,中央王朝是天下的共主。這種政治制度下,得到眾多諸侯擁戴是取得政權的根本所在。所以周文王一見到姜太公,就向他提出了用什麼辦法取得天下諸侯支持這個頭號政治問題。

太公的回答代表了後世對政權合法性的基本看法: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能和天下人同享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獨佔天下利益的,就會失掉天下。天有四時,地有財富,能和人民共同享用就是仁愛,誰有仁愛天下就歸順誰。免除人們的死難,解決人們的困難,消除人們的禍患,解救人們危急的,就是恩德,誰施恩德天下就歸順他。和人民同憂同樂,同好同惡的,就是道義,誰講道義天下就歸附誰。人們都厭惡死亡而樂於好好活著,喜好德行而追求利益,能使天下人獲得利益才是王道,誰實行王道天下就歸順誰。

《六韜·文韜·文師第一》:“文王曰:‘樹斂何若而天下歸之?’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

不過,直到漢朝初年,人們仍對商湯用武力將自己的君王流放,周武王興兵討伐商紂心存疑問。漢景帝時有著名的“轅黃之爭”。據《史記·儒林列傳》,當時治齊詩的博士轅固生與黃老學派的黃生就湯武“受命”問題爭論於朝廷。黃生認為湯武非受命,而是弑君。轅固生認為湯武順應天下之心而誅桀紂,是受天命。

事實上,戰國末年孟子就從理論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孟子指出,桀紂已經不能代表天下人的整體利益,變成了殘害人民的“獨夫”,所以湯武革命是合理的,並非弑君犯上。

故事是這樣的:齊宣王問孟子:“商湯流放夏桀,武王討伐商紂,有這事嗎?”孟子回答:“文獻上有相關記載。”宣王追問:“臣子殺他的君主,這樣可以嗎?”孟子說:“敗壞仁的人叫賊,敗壞義的人叫殘;殘賊之人叫獨夫。我只聽說殺了獨夫紂罷了,沒聽說臣殺君啊。”《孟子·梁惠王下》:“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

《古文尚書·泰誓》直接稱紂為“獨夫紂”。歷史一次又一次告訴我們,那些脫離群眾,背離人民的統治者,終將成為孤家寡人,被人民拋棄——古代是這樣,今天也是這樣。

經文:

佑賢輔德顯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亂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德日新,萬邦惟懷志自滿,九族乃離王懋昭大德建中於民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後昆。予聞曰:‘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嗚呼!慎厥終,惟其始。殖有禮,覆昏暴。欽崇天道,永保天命。”

語譯:

“我們幫助輔佐賢能仁德的諸侯,表彰重用忠誠善良的諸侯。兼併弱小的諸侯,征伐昏聵的諸侯。凡是出現混亂和將要滅亡的方國,我們就取而代之。應該滅亡的就加速其滅亡,應該生存的就幫助其鞏固統治,這樣整個國家才能昌盛。

“對於德行,要勤修不怠,這樣無數的諸侯就會來歸順。思想上自滿了,就會眾叛親離。王上啊,得將您高尚的品德昭示出來,建立代表人民整體利益的政治重心、中央政府,用道義來判斷事情是否可行,用禮數來約束內心,把這些治理之道傳給子孫後代。我聽說:‘能夠虛心向人學習的人,才可以為王;驕傲自滿,說別人趕不上自己的人,一定會滅亡。謙虛好問,收穫就多;剛愎自用,所得就少。’

“我們要慎始慎終啊!時刻謹遵天道,去扶植守禮崇義的明君,消滅昏聵無能的暴君,這樣才能永葆我大商的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