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侯之征——為天文曆法發動戰爭(一)

作者: 翟玉忠 趙雪彩   發布時間: 2023-12-11

經義:

《胤征》發生的背景十分複雜。結合《左傳·襄公四年》《史記·夏本紀》等書記載,我們知道啟的兒子太康時,夏中央政權衰弱,朝政被東夷的有窮氏國君後羿所奪。但夏人仍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地位,擁有四海。太康死後其弟仲康繼位,政局糜爛,連自堯舜時代以來世代職掌天文曆法的羲氏與和氏都出了問題,他們整天飲酒作樂,尸位素餐,日食都沒有預測出來。

要知道,日食天象在當時是國家大事,從天子到庶人,都要參與到“救日食”的活動中。按照夏朝法律規定:曆法所預測的天象若不精確,無論早於或晚於實際情況,都要把制定者殺掉,不能赦免。“《政典》曰:‘先時者殺無赦,不及時者殺無赦。’”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胤侯奉王命出征,討伐羲氏、和氏。

《胤征》實際是《胤誓》,南宋蔡沈《書經集傳》注意到這一點:“《孟子》曰:‘征者上伐下也。’此以征名,實即誓也。”似乎當時禮樂征伐仍可以從天子出,儘管後羿手握實權。

為何要對天文曆法管理者的失職大動干戈?在中國文化中,天與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當時的“高科技”天文曆法(歷數)是國家權力的象徵、王朝天命之所在。因為曆法直接決定著農業生產的進行,經濟基礎不穩定,王朝也就不穩定。《大戴禮記·夏小正》是夏朝的曆法,稱為小正,正者,政也。大政即大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處理好大政的條件是小政,即發展經濟。

據《論語·堯曰》,堯禪讓王位給舜,舜禪讓王位給禹時都曾說過:“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這段話大意是說,天的歷數大命已經轉移到你身上了。誠實地保持那正確路線吧!假如天下百姓都艱難到了極點,上天賜給你的祿位也就會永遠完結。

在總結天地自然知識體系的《漢書·藝文志·數術略》中,天文、曆譜分別居於第一和第二位,足見古人對於天文曆法的重視。《漢書·藝文志·數術略》天文類小序說,天象是用來測定星辰位置和日月五星運行規律,記錄吉凶的徵兆,讓聖明的君主作為施政的參考。“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日月五星,以紀吉凶之象,聖王所以參政也。”

如同許多中國人不理解宗教在西方文明中的地位一樣,十九世紀的西方人對天文曆法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也大惑不解。弗蘭茨·屈納特這樣寫道:“許多歐洲人把中國人看做是野蠻人的另一個原因,大概是在於中國人竟敢把他們的天文學家——這在我們有高度教養的西方人眼中是最沒有用的小人——放在部長和國務卿一級的職位。”(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四卷,科學出版社1975年版,第2頁。)

從個人的生老病死到社會的政治經濟,如果說西方文明是圍繞神學-宗教建立起來的,那麼中華文明就是圍繞天文曆法-天道建立起來的——掌握王權就要掌握天道,掌握王權就要掌握天文曆法。談到中國古代天文與王權的關係,科技史專家江曉原教授總結道:“壟斷的、獨佔的通天手段,在上古是王權的來源,到後世成為王權的象徵。因此,如果誰對天學——古代中國最重要的通天手段——的壟斷被打破,就意味著他的王權受到挑戰並且被削弱了;反之,如果誰試圖建立新的王權,則擁有自己的通天手段是他的當務之急。《詩·大雅·靈臺》所詠周文王建造靈臺之事背後的千年文化隱義,由此豁然明朗,得到充分闡釋。而天命的確認(也就是王權的確立),除了依靠經濟、軍事實力和‘有德’之類的道德優勢之外,最根本的政治資本即擁有獨佔的通天手段。”(江曉原:《天學真原》,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07頁。)

羲氏、和氏沒有履行自己的職責,會瓦解國家的經濟基礎,直接威脅到了天下的秩序以及王權的合法性,國家當然要興師問罪。

經文:

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師羲和廢厥職,酒荒於厥邑。胤後承王命徂征。

語譯:

仲康即位後,任命胤候為大司馬掌管軍隊。這時,掌管曆法的羲氏、和氏在自己的封地縱酒享樂,不履行自己的職責。於是仲康派胤侯去征討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