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3-12-09
經義:
據書序,我們知道本文是文王去世後,武王繼位,告誡弟弟周公禁絕五種招致戰禍的行為。“文王既沒,武王嗣位,告周公禁五戎,作《柔武》。”
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世界,內政與外交相割裂。內政強調自由民主,人人平等,外交則強調非人道的不擇手段的叢林法則,弱肉強食。中國古典外交理論不是這樣,它內外一貫,強調內政與外交的一致性,內政和諧是軍事外交勝利的前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中的《曹沫之陣》一言以蔽之:“有克政而無克戰。”
《曹沫之陣》是新見的戰國兵書,1994年底入藏上海博物館,內容是春秋時期魯莊公與曹沫討論治國用兵之道。
魯莊公問曹沫,自己想跟鄰國齊國打仗,要如何佈陣守邊。
曹沫卻認為,獲勝的關鍵不在兵陣,而在於政治、謀劃。對於魯國這樣的弱國來說,首先不是攻打別人,而是保衛自身,立於不敗之地——先為不可勝;除了用貨財美女從內部瓦解敵人外,我方城郭要修整好,鎧甲、兵器要準備好,且有必戰之心。這就要求內政方面做到“三教”,實現三種內部和諧,一是政治經濟的和諧,和於邦;二是軍隊領導機構的完善,和於軍;最後才是排兵佈陣要嚴整,和於陣。
文中說:“(莊公)問於曹沫曰:‘吾欲與齊戰。問陣奚如,守邊城奚如?’曹沫答曰:‘臣聞之,有固謀而亡固城,有克政而亡克陣。三代之陣皆存,或以克,或以亡。且臣聞之,小邦處大邦之間,敵邦交地不可以先作怨,疆地毋先而必取□焉,所以拒邊。毋愛貨資子女,以事其便嬖,所以拒內。城郭必修,繕甲利兵,必有戰心以守,所以為長也。且臣之聞之,不和於邦,不可以出舍。不和於舍,不可以出陣,不和於陣,不可以戰。是故夫陣者,三教之末。”
如何“和於邦”呢?君主要承擔起為人民父母的治理責任,不要耽誤農時,不要奪取人民的利益,根據臣子的功績給予相應的獎勵,對有罪的施以刑罰,對有功的賜予爵賞。對待群臣,貴賤統一標準,給予俸祿也不違背這個原則,一視同仁。《詩經》上說,愷悌君子是人民的父母。曹沫原話:“毋獲民時,毋敓(敓,duó,古同“奪”——筆者注)民利。陳功而食,刑罰有罪,而賞爵有德。凡畜群臣,貴賤同等,祿毋背。《詩》固有之曰:‘豈弟君子,民之父母。‘此所以為和於邦。”
後面莊公和曹沫還討論了如何和於軍、和於陣。我們不在此詳述。
傳世兵法《吳子》中,吳起的國家戰略與曹沫的相關論述相似。《吳子·圖國第一》引用吳起的話說:“昔之圖國家者,必先教百姓而親萬民。有四不和:不和於國,不可以出軍;不和於軍,不可以出陳(陳,同“陣”——筆者注);不和於陳不可以進戰;不和於戰,不可以決勝。是以有道之主,將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
《吳子》中有“四教”,多了“和於戰”,當是講戰爭時機等等。《曹沫之陣》儘管沒有單列“和於戰”,但有相關細緻論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
與《吳子》《曹沫之陣》不同,《柔武》先從反面“五禁”的角度論述如何維持安定和平,最終目的都是以內政之柔克外敵之剛,達到“柔弱勝剛強”,“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目標。
所以,戰略不僅是刀尖上的哲學,更是仁愛的哲學——非大仁大義者,不足以言兵。
經文:
“故必以德為本,
語譯:
武王元年一月中上旬,武王召見周公旦,對他說:“唉,我們要賡續先王的未竟功業,全面禁絕五種禍患。不禁絕五種禍患,民眾就會失控作亂。五種禍患是:一、國君消極無為,僥倖自欺,國政走向衰敗也不憂慮反省;二、貪官污吏索賄謀利,刑罰不公;三、縱情歌舞迷塞心竅,貪戀女色喪失道德;四、見風使舵依附強權,依賴祈禱迷信鬼神;五、貪圖享樂荒廢政務,失去臣民的輔佐和擁護。這五種禍患不禁絕,就會招致兵災戰亂。
“所以必須以德行為根本,以仁義為處世法則,以誠信為行動指南,以成功為理想,以決斷為謀略,以節制為勝利。關鍵在於審時順勢,並以法度為綱。協調鄉里,均衡利益,以救助勞苦大眾。遇到來犯之敵人人奮起反擊,就沒有什麼敵人不能打敗。戰勝敵國就像春雨潤物一樣自然而迅捷,根本用不著動用金戈戰鼓。善於作戰的並不需要擺開陣勢搏殺,所以叫做以柔克剛的“柔武”。大國柔武,四方諸侯沒有敢於違抗的,自然會擁有整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