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3-12-09
經義:
《文傳》中,周文王在告誡太子發時三次引用了古書,其中《夏箴》引用兩次,《開望》引用一次。說明商朝諸侯國就有治國理政的重要經典,代代流傳,這是早期的上古之書——《尚書》。
從夏朝開始,周人就注重經典的傳承,據周穆王的大臣,周公後人祭公謀父回憶,虞、夏兩朝周人的祖先世代擔任主管生產的農官。夏朝末年,朝廷廢除農官,置農事於不顧,當時周人的先王不窋(窋,zhú——筆者注)因此失去官職,他只好帶領族人移居到與戎狄接鄰的地方安頓下來。但他不敢荒廢祖業,常常砥礪自己的德行,繼承祖先的業績,修習他們的教訓典籍,勤勉有加,敦厚自守,忠信自奉,被人們世代稱頌,沒有辱沒先人。《國語·周語上》:“昔我先王世後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於戎狄之間,不敢怠業,時序其德,纂修其緒,修其訓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篤,奉以忠信,奕世載德,不忝前人。”
據《逸周書·史記》,周穆王曾命令職掌記事的左史戎夫,編輯古國成敗教訓上奏。正是由於周人對歷史經驗及其載體典籍的重視,我們今天才能看到眾多先秦文獻。孔子稱有周一代“鬱鬱乎文哉”,是有道理的。
可惜《夏箴》《開望》這類古書都沒流傳下來,周版的《史記》也是賴《逸周書》得以流傳。《逸周書》後世又被長期打入冷宮,直到今天才引起世人重視——文明的悲劇常常不是由於戰爭或天災,而是由於人類自身的偏見與無知!
《文傳》結尾強調利出一孔,政出一孔,中央權威及令行禁止的重要性。這是因為,政治與經濟不可分,是一體的兩面。要調節經濟,“開塞禁舍”,沒有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政府是不行的,而大一統政治首先要令行禁止,中央權威真正確立。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人數千年來反對結黨、特殊利益集團多黨競爭的原因。
當代注家受西方觀念的影響,認為這反映的是春秋戰國大分裂時代的思想,同樣思想也出現在《管子》《荀子》《韓非子》等書中,是當時君主專制的寫照。特別是《文傳》中人民共同奉養聖王,“從生盡以養丈夫”一語,更是為君主作威作福製造輿論。
誤解的原因之一,是對三代中央的功能存在誤解,聖王所指不只是君王本人,而是代表中央、代表朝廷。中國自五帝時代起,中央就承擔著國家公共服務職能,其中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便是朝廷的公共服務職能之一。《今文尚書》的首篇《堯典》記載的堯帝組織全國力量進行天文曆法觀測,這就需要人們繳納賦稅用以解決相關人員的各種費用。
事實上,西周有強烈的保民、養民觀念。這裏說人民奉養聖王,只是著重說明中央在調節經濟、發展科技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管子·國蓄篇》闡述了中國古典經濟學的精髓,其中特別強調為防止私人資本壟斷市場以及貧富差距過大導致的社會分裂,人與人互相剝削,代表國家的君主必須調節分配、保障人民的生產生活。只有這樣,國君才能成為“民之父母”。《國蓄篇》的論述與《文傳》相似,核心都是利出一孔,“開塞禁舍”,建立人民命運共同體。文中說:“利出於一孔者,其國無敵;出二孔者,其兵不詘(詘,qū,折服,屈服,這裏指軍隊不服從命令——筆者注);出三孔者,不可以舉兵;出四孔者,其國必亡。先王知其然,故塞民之養,隘(隘,通“厄”,限制,就開塞的“塞”之意——筆者注)其利途。故予之在君,奪之在君,貧之在君,富之在君。故民之戴上如日月,親君若父母。”
直到今天,黨中央還在強調“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從商朝末年,到春秋戰國,一直到21世紀,中華政教代代流傳,生生不息——這是怎樣輝煌壯闊、永不斷流的文明長河啊!
經文:
“土多民少,非其土也;土少人多,非其人也。
“天有四殃:水、旱、
“
“
“兵強勝人,
語譯:
“一個國家,如果土地多而人民少,那麼土地就不能真正算作自己的土地;如果土地少而人民多,那麼人民也不能真正算作自己的人民了。因此,土地多就由政府組織對外轉運糧資,以吸納四方人民;土地少就動員人民安置好妻子後外出務工,以掙取四方資財。《夏箴》說:‘國中無利可圖,民眾必定外逃。’《開望》說:‘國土廣袤便無人守衛,可突襲攻伐;國土狹小必糧食不足,可圍困攻克。遭遇這兩種禍患,是土地和人口不相稱引發的災害。’
“上天有四種災禍:水澇、乾旱、小饑和大荒。它們會不期而至,如果平時不注重積累儲蓄,拿什麼防備這些災禍呢?《夏箴》說:‘平民不儲備三年的糧食,遇到天鬧饑荒,妻子兒女就不歸他所有了;大夫不儲備三年的糧食,遇到天鬧饑荒,臣妾車馬就不歸他所有了;國家不儲備三年的糧食,遇到天鬧饑荒,百姓就不歸他所有了。’警惕啊!不憂慮天災,不積蓄防備,離災禍降臨就不遠了。懂得開源節流和輕重均平,人君獲取天下就會迅疾而自然;不懂得開源節流和輕重均平,人君喪失天下也會迅疾而自然。
“人們各修其學,各盡其能,各正其名——聖王統禦著這一切。所以天地生萬物,萬物共同供養人民,人民共同奉養聖王。
“不殺害幼獸和懷胎的母獸,不砍伐尚未成材的林木,不荒廢四季時光——如此堅持十年後,有十年積蓄之國可稱王於天下,有五年積蓄之國可稱霸於天下,無一年積蓄之國將不復存在。生產十份消費一份,財資會增長十倍;生產一份而消費十份,財資將即刻空虛。資財十倍增長的稱王天下,資財一無所有的必定滅亡。
“兵力強就可戰勝敵人,智慧高就可戰勝天災。人君能統治好己國的土地和人民,就能統治他國的土地和人民;土地和人民如果己國的君主無力統治,就會被他國的君主所統治。言出法隨,令行禁止,是王道的開端。政令一統於君主者最為聖明;政出二門者政令不一,國家衰弱;政出三門則官員無所遵從,君主失去輔佐;政出四門則百姓無所適從,百姓無所適從的國家將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