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3-12-03
經義:
文王和武王在周代有崇高的地位。孔子甚至指出,誣衊兩位聖賢比殺人的罪過還大,僅次於犯悖逆天地,違背自然法則的罪過。他說:“大罪有五,而殺人為下。逆天地者罪及五世,誣文武者罪及四世……”(《孔子家語·五刑解》)
孔子一定不會想到,今天已經很少人研究文王和武王的思想了。21世紀的學者們習慣於買櫝還珠,關注最多的是一篇文章的寫作年代,而非其足以傳諸萬世的思想。他們僅僅根據某個詞出現的年代就斷定某篇文章的寫作時間,由於文本是數千年傳承層層累積的結果,於是乎,西周以前所有的經典近乎都成了偽作、依託之書——對經典的隨意否定是文明的犯罪,這竟然成為我們時代的常態,悲夫!
《逸周書·文傳》是一篇反映西周初年治國理念的重要文獻。三千多年前,周文王闡述了中國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原則。黃懷信教授寫道:“(《文傳》)主要講為君之道及治國理財的大法。”(黃懷信:《逸周書校補注譯》【修訂本】, 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頁 )這裏的文,指文王,傳,就是世代傳承的意思,如文中所說的:“吾語汝我所保與我所守,守之哉!”,《太平禦覽·卷八四》引作:“吾語汝我所保與我所守,傳之子孫。”
15年前,筆者總結中國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原則,主要依據就是《文傳》。在《道法中國》一書中筆者寫道:“周文王臨終前曾向太子發(克商的周武王)講述治國大道,內容包括了中國古典經濟理論的基本原則。《逸周書·文傳解第二十五》中闡述的中國古典經濟理論原則包括:自然原則、均平原則和儲備原則。”(翟玉忠:《道法中國:二十一世紀中華文明的復興,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版,第169頁。)
自然原則將生態資源納入經濟學體系,是中國古典經濟學與當代西方主流經濟學迥異之處。它關注的對象不僅是人的經濟社會生活,還關注人與自然和諧平衡,使“萬物不失其性”。按時節安排生產生活,要順應成全,莫違逆妨害,就是文中說的“澤不行害”。在這種原則指導下,三代中國就有了保護生態環境的法規——月令。
《禮記·中庸》論至誠大道,以及與天地並立為三才的聖賢時說,聖人能夠化育萬物,幫助天地萬物的生長養成,文王那樣的聖人真是這樣啊!文中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參,通“三”,這裏有並列為三的意思——筆者注)
均平原則強調市場不能自動均衡,為避免社會為貧富鴻溝所撕裂,國家要站在社會整體的立場上、以均平為目標調節經濟,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本文特別重視土地與人的關係,因為在農業社會,土地是最為重要的生產資料,如何均平土地的佔有和使用是經濟的首要問題。所以周武王死前囑咐周公的話,和《文傳》中文王告誡武王的話相似。武王說,土地廣大無人種植,就會撂荒,人多地少就會造成人民離開故土,四處逃散。《逸周書·五權》:“地庶則荒……人庶則匱。”
國家要調控市場,就要有抓手,除了強制性的行政命令,還要有足夠的物資儲備。所以儲備也是中國古典經濟學的重要原則。《文傳》沒有強調儲備調控市場、調節分配的功能,主要講其備荒功能。
關於中國古典經濟學的具體內容,可參閱拙著《國富策:中國古典經濟思想及其三十六計》(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0年第1版;中國書籍出版社,2018年第2版),《國富新論》(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年版)。
經文:
“厚德廣惠,忠信慈愛,人君之行。
“
“
“
語譯:
接受天命後第九年春末時節,文王在鎬都召來太子發,對他說:“唉!我已年老體衰了,如今我將所保之物與所守之道傳授給你,你要好好守護啊!
“厚植德行,廣施恩惠,中正誠信,仁慈愛民,這是為人君主應有的品行。不驕橫自大,不奢侈浪費,不過分追求華美,屋柱不加文飾,房頂鋪設茅草,厲行儉約,為民眾節省財用。
“山林不到季節不砍伐,以保護草木的生長;江湖不到季節不捕撈,以保護魚鱉的繁殖;不取鳥卵,不捕幼獸,以保護鳥獸的成長。狩獵宜在秋冬季節,但不可獵殺小獸,要保護懷胎的母獸;不驅使小牛拉車,不驅趕小馬賓士。要順應成全,莫違逆妨害,使土地不浪費其稟賦,萬物不違背其稟性,天下不喪失其時節。
“土地可以開發利用,用材可以籌措儲備。沼澤潮濕地帶不宜種植穀物,就栽種竹子、蘆葦、席子草和蒲草;沙石乾旱地帶不能種植穀物,就栽種葛藤與樹木。有了這些原材料,就可製作粗布細繩及各類器材用具。所以凡有閒置土地,聖王都會規劃利用起來,為民謀取福利。於是魚鱉水產重現於江湖,鳥獸野味回歸於山林,孤寡勞苦的人們,都有了賴以謀生的依靠。
“開發山林以提供用材,培養工匠以製作器具,發展百業以均衡利益,引導商賈以流通貨物。使百工不荒廢技藝,使農民不耽誤農時,這就叫做和諧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