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霸權主義要不得,“專尚德教”更要不得(《大禹謨》四)

作者: 翟玉忠 趙雪彩   發布時間: 2023-11-26

經義:

在堯舜禹時代,長江黃河流域呈現為“三族鼎立”的戰略格局。夏人居西,夷人居東,苗人居南方長江流域。苗人長期與中原發生衝突,所以《尚書·堯典》稱“苗頑”,舜帝曾將苗民遷移到遠方,以免其在南方故地作亂。“竄三苗於三危”“分北三苗”。

當時針對苗人的戰略方針是文武並用,先文後武,先德後兵。這種戰略對中國傳統戰略思維產生了深遠影響。

本節伯益獻策大禹,以誠意讓苗人歸順,而不是先用武力,也是遵從“先文後武”的戰略邏輯。但後世儒者卻迷信“純任德教”、“專尚德教”,影響至今。21世紀仍有學者相信:“禹採取益的建議,摒棄武力改為‘誕敷文德’的和平手段而使有苗降伏。這說明熱愛和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王世舜 王翠葉:《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尚書》,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352頁。)

漢以後中華文明逐步變得柔弱不武,與這種泛道德主義,道德萬能論的氾濫關係很大。

《尚書·禹貢》贊大禹王功德,說他讓中國政治威望和文明教化傳佈世界,“聲教訖於四海”。聲威何來?主要是靠軍事手段,僅憑文教是不行的。大禹聽從伯益的勸告暫時退兵,並不是坐等苗人到來,而是一方面整軍經武(“班師振旅”),一方面以舞蹈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聲威(“舞幹羽於兩階”)。

文中的“舞幹”,幹,就是盾牌。古代手執盾牌的武舞用以宣示武力,以威服對方,最終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春秋時,大國興兵討伐還會大張旗鼓,治兵振旅,以壯聲威。西元前611年,宋國國君宋昭公無道,其弟公子鮑在宋襄公夫人的支持下弑昭公。晉靈公在趙宣子(趙盾)的請求下,以宋國人殺了自己的國君為由出兵討伐。晉靈公在太廟裏發佈號令,召集軍吏,並讓樂官準備好鐘鼓。趙宣子的弟弟趙同感到不理解,於是問,為何這麼大的行動,不去鎮撫人民卻準備鐘鼓?宣子回答,這是討伐罪人,不是偷襲敵人,以大欺小。現在宋國人殺了他們的國君,沒有比這更大的罪了。明白聲討它,還怕他們聽不到呢。備齊鐘鼓,是為了尊重君道呀!於是派人到各處去告訴諸侯,整治兵卒,一路上鳴鐘擊鼓攻打宋國。《國語·晉語五》:“(趙宣子請師於靈公以伐宋)公許之。乃發令於太廟,召軍吏而戒樂正,令三軍之鐘鼓必備。趙同曰:‘國有大役,不鎮撫民而備鐘鼓,何也?’宣子曰:‘大罪伐之,小罪憚之。侵襲之事,陵(陵,以大欺小——筆者注)也。是故伐備鐘鼓,聲其罪也……今宋人弑其君,罪莫大焉!明聲之,猶恐其不聞也。吾備鐘鼓,為君故也。’乃使旁告於諸侯,治兵振旅,鳴鐘鼓,以至於宋。”

但在蔡沈《書經集傳》中,大禹王“班師振旅”竟成了“專尚德教”的典型,認為大禹的“至誠之道”感動了苗民,使其順服。“史臣以禹班師而歸,弛其威武,專尚德教,幹羽之舞,雍容不迫。有苗之至,適當其時。故作史者,因即其實以形容有虞之德。數千載之下,猶可以是而想其一時氣象也。”

孔子對於文事與武備,文德與兵刑的關係闡述得很清楚。在西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齊魯的夾穀之會上,齊國人欲劫持魯定公以達到自己的外交目的。如果不是孔子堅持帶上武官左、右司馬同行,以武力作後盾,結果將不堪設想。當時還是禮官的孔子告訴魯定公:臣下聽說有文事的話必須有武備,有武事的話必須有文備。古代諸侯越出自己的疆界,必定配備文武官員作為隨從。請帶上左、右司馬。《史記·孔子世家》:“魯定公且以乘車好往(乘車好往,指毫無戒備地乘車前住赴會——筆者注)。孔子攝相事,曰:‘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古者諸侯出疆,必具官以從。請具左右司馬。’定公曰:‘諾。’具左右司馬。”

文事者必有武備,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沒有武備的和平。一味強調文德教化,會直接導致國運的衰弱。在全球大爭的21世紀,學習西方霸權主義那一套要不得,但迷信漢宋儒者“專尚德教”更要不得!

經文:

帝曰:“咨,禹!惟時有苗弗率,汝徂征。”

禹乃會群后,誓於師曰:“濟濟有眾,咸聽朕命。蠢茲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賢,反道敗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棄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爾眾士,奉辭伐罪爾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勳。” 

三旬,苗民逆命益贊於禹曰:“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帝初於曆山,往於田,日號泣於旻天於父母,負罪引慝祗載見瞽叟,夔夔齋栗瞽亦允若。至誠感神,矧茲有苗。”

禹拜昌言曰:“俞!”班師振旅帝乃誕敷文德,舞幹羽於兩階,七旬有苗格

語譯:

舜說:“唉!禹啊!現在只有三苗不服從我們的管理,你去征討他們吧。”大禹隨即集合各國國君,在出征前的動員大會上發佈誓詞說:“眾將士,你們都要聽從我的命令。現在三苗騷動,他們的統治者昏庸糊塗,無知傲慢,妄自尊大,倒行逆施。在他們那裏君子被排擠在外,小人卻竊據權位。引起天怒人怨,百姓不擁戴,上天降災禍。因此,我率領你們,遵奉上天的命令去討伐三苗。希望你們同心協力,建立功勳。”

禹率軍到達苗地三十天,苗人還是不服從。伯益作為禹的助手獻策:“只有推行德政才能感動上天,不論多遠都能來順從。滿招損,謙受益,這是天道。想當初舜在曆山耕田時,每日向著上天號哭,他把父親和繼母的過錯,歸咎於自己;作為人子恭敬的服侍父親,對父親也很敬畏,父親瞽叟慢慢開始相信他。至誠則能感動神靈,何況這個三苗。”

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議,說:“你說的很對。” 於是撤回大軍,整軍經武。舜帝就大力推行德治,並讓人在大殿兩階間表演武舞和文舞。撤兵七十天後,三苗都來歸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