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高度發展的政治體系和學術體系(一)

作者: 翟玉忠 趙雪彩   發布時間: 2023-11-22

經義:

《大禹謨》在中國文化史上佔據著重要地位,宋儒高度推崇的“虞廷十六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就出自本篇。

“大禹謨”,大,是偉大之意。孔安國傳稱“禹稱大,大其功”。古人重事功,用一個人對社會貢獻的大小衡量其德行,不僅應用於選舉制度中,也應用於祭祀、乃至名號等方方面面。“謨,謀也”,謨是謀略的意思。《大禹謨》是大禹、皋陶、伯益三人在帝舜面前討論治理天下的方略。史官因此寫下了《大禹》《皋陶謨》《益稷》。據《尚書·小序》:“皋陶矢(矢,和下面的“成”都是陳述的意思——筆者注)厥謨,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皋陶謨》《益稷》。”

《大禹謨》是中國古典政治學的核心經典,“德惟善政,政在養民”,突顯了先賢對“以民為本”的政治治理的重視。它從一個側面表明,人的治理、治道是中華文明的中心,這與西方以神和宗教為中心的文明迥異。

在中國文化中,百家務為治,百家皆言道——治即政治,道即治道。三代以前,政統、學統、道統合一,政教不分,政道不分。所以開篇大禹談舜時天下大治,就說德行教化已普及四海,“文命敷於四海”;《禹貢》談到大禹平天下的業績也說:“聲教訖於四海。”

正因為三代中國有了高度發展的、大一統的政治體系,才有了高度發展的、大一統的知識體系。

為何四千多年前,先賢就如此重視政治共同體的建設呢?因為當時中國是一個廣土眾民的巨型政治經濟有機體,要將東亞大陸上人口眾多、具有不同信仰習俗的族群凝聚為一個整體,就必須建立起超越血緣、地域、信仰習俗的政治體系和知識體系——這是中國政治和學術早熟的根本原因。

“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在孔子那裏,發展為“人道,政為大”的思想。

據《孔子家語》和《禮記》等書,孔子和魯哀公曾深入討論政事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

《孔子家語·大婚解》記載,有一次孔子和魯哀公在一起談話,哀公問,治理民眾的方法中哪方面最為重要?孔子聽到這番問話,立刻變得嚴肅起來,因為他認為國君問到了重點,這是百姓之福。孔子回答,治理民眾的方法政事最為重要,政治路線是第一位的。所謂政,就是正,首先要國家元首的政治路線正確,百姓也會跟著去做。如果政治路線不正確,百姓將無所適從。之後孔子又提出,古人治理政事,又以愛人最為重要,要做到愛人,就要講究禮法。文中說:“孔子侍坐於哀公,公曰:‘敢問人道孰為大?’孔子愀然(愀然, qiǎo rán,形容神色變得嚴肅——筆者注)作色而對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固臣敢無辭而對。人道,政為大。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正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君不為正,百姓何所從乎……古之政,愛人為大。所以治愛人,禮為大。’”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孔子又提出“天道敏(敏,勤勉,致力於——筆者注)生,人道敏政”“禮者,政之本也”。《禮記·中庸》節錄了《哀公問政》的主要內容。

對政治治理的重視催生了中國高度發展的政治理論、政治體系和知識體系。當今諸多學者割斷中華五千年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有機聯繫,表面上大談“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實則“以今非古,以洋釋中”,動不動就指責中國政治體系、學術體系如何落後、專制、無用。說到底,這是對歷史的無知,對西學的迷信!

經文:

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於四海祗承於帝。”曰:“后克艱厥后,臣克艱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

帝曰:允若茲嘉言罔攸伏野無遺賢萬邦咸稽於眾,舍己從人,不虐無告不廢困窮,惟帝時克。”

益曰:“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

禹曰:“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

益曰:“籲!戒哉!儆戒無虞,罔失法度罔遊於逸,罔淫於樂任賢勿貳,去邪勿疑。疑謀勿成,百志惟熙罔違道以幹百姓之譽,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欲。無怠無荒,四夷來王。”

禹曰:“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穀,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俾勿壞。”

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功。”

語譯:

本文所記之事是根據古代史家嚴謹的口耳相傳內容整理而成。大禹說道:“道德教化已經普及四海,人們都以古聖王為榜樣,繼承和發揚他們高尚的品德和優秀的傳統。”又說:“君主和臣子如果都能明白治理國家的艱難,勤勉為政,全力以赴,這樣國家就能治理好,老百姓安居樂業,自然也樂於遵守社會道德。”

舜說:“你說的很對,如果真是這樣,好的意見不被埋沒,賢能的人能夠為國家所用,天下就會太平。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考察百姓生活,聽取百姓的心聲,給孤苦無依的人以生活保障,幫助貧窮的人,只有堯能夠做到這些。”

伯益說:“唉!堯帝聖明、智慧,文韜武略,他的德政得到了廣泛推廣。在上天的眷顧下,堯帝治理四海,成為天下的君主。”

禹說:“遵從正道治理國家,就能使國家和人民受益。違背正道,就會產生災禍。遵循正道和違背正道帶來的影響顯著且迅速。”

伯益說:“我們要保持警惕啊!時刻謹慎就不會出現差錯,還要遵循法規制度,不能過分沉湎於安逸,不能過分貪圖享樂。堅定信任賢人,果斷摒棄小人。猶豫不決就不能有所成就,深思熟慮才能使事業興盛。不違背治道使百姓滿意,不騷擾百姓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勤勤懇懇不懈怠,周邊各族自然都會來歸順。”

大禹說:“君主您仔細想想,伯益說的很對啊!具備良好德行的人施善政管理國家,百姓就能生活得好。金木水火土穀是民之本,國之基,都要整治好;宣導好的社會風氣,發展生產,人們安居樂業,社會才能和諧。社會各方面管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就會歌頌君王的政德。用良好的社會風氣勸誡百姓,用刑罰來監督他們,再用輿論宣傳給他們做思想工作,這樣社會就不會向壞的方向發展了。”

舜說:“很對啊!水患治理好了,上天風調雨順。‘六府’‘三事’官職設置、政策法規十分恰當,國家長治久安是萬世之利,這是你們的功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