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文王就發現了“民心多變”的群眾心理特點(《文儆》)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3-10-25

經義:

據《周書序》,本篇是文王在病中,告訴武王民心多變的道理。“文王有疾,告武王以民之多變,作《文儆》”

文中提到,民心多變,因為民眾常常只會看到眼前的刺激、追求現實私利。如何引導這種私利?要靠禮樂教化,使人們走向仁義。如果居上位者不能大公無私,而是狹隘偏私,那麼上行下效,民眾就會走向鬥爭和互相掠奪,導致整個社會的衰亡。所以官吏要以身作則,努力不懈,化民成俗。

《文儆》是文王對武王的政治訓誡,情真意切,實事求是,沒有半點虛飾。有悖於後世儒家性善論,所以明代方孝孺說“此篇非聖賢之言”。(牛鴻恩:《新譯<逸周書>》,臺灣三民書局2015年版,第153頁。)

現代社會心理學告訴我們,民眾作為一個群體具有多變的特點,而三千年前文王就發現了這一點。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其1895年出版的名著《烏合之眾》中指出,群眾心理的第一個特點就是“衝動、易變和急躁”,“根據讓群眾產生興奮的原因,它們所服從的各種衝動可以是豪爽的或殘忍的、勇猛的或懦弱的,但是這種衝動總是極為強烈,因此個人利益,甚至保存生命的利益,也難以支配它們。刺激群眾的因素多種多樣,群眾總是屈從於這些刺激,因此它也極為多變。這解釋了我們為什麼會看到,它可以在轉眼之間就從最血腥的狂熱變成最極端的寬宏大量和英雄主義。群眾很容易做出劊子手的舉動,同樣也很容易慷慨就義。”(勒龐:《烏合之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頁。)

和《逸周書》“三訓”對照,我們會發現周初政治家普遍重視民眾對私欲的追求以及這種追求的惡果。《逸周書·度訓第一》說:“凡民之所好惡:生物是好,死物是惡。民至有好而不讓。不從其所好,必犯法,無以事上。民至有惡不讓。不去其所惡,必犯法,無以事上。”

在中國古典政治學黃老、法家中,也有大量關於私欲的論述。《商君書·開塞》從社會歷史發展和政治共同體起源的角度,指出人類如何從私欲爭鬥走向禮法秩序,與《文儆》的論說異曲同工。上面說,天地形成,人類產生之後,人們只知自己的母親卻不知道自己的父親,他們處世的原則是愛親人,喜歡私利。愛親人就會區別親疏,喜歡謀取私利就會心存邪惡。人口眾多又劃分親疏、心存邪惡社會就發生混亂。當時民眾都盡力征服對方,這樣就發生了爭鬥。發生爭鬥又沒有一個正確的準則來解決,人們就沒法正常生活。所以賢人確立了不偏不倚的標準,主張無私,因此人們喜歡仁愛。此時只愛親人的狹隘思想被消弱,崇尚賢能的思想被確立。凡是講仁愛的人愛護別人,賢人把推舉賢能作為行事準則。人口眾多而沒有法律制度,只講賢能治理會發生混亂。所以聖人順應時勢,確定了土地、財貨、男女等的分屬。名分確定了沒有制度不行,因此設立了法令;法令確立了沒有人來管理也不可,因此又設立官職;官吏沒有統一領導不行,所以設立了君主。“天地設而民生之。當此之時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其道親親而愛私。親親則別,愛私則險。民眾,而以別險為務,則民亂。當此時也,民務勝而力征。務勝則爭,力征則訟,訟而無正,則莫得其性也。故賢者立中正,設無私,而民說(說,通悅——筆者注)仁。當此時也,親親廢,上賢立矣。凡仁者以愛利為務,而賢者以相出為道。民眾而無制,久而相出為道,則有亂。故聖人承之,作為土地、貨財、男女之分。分定而無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設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受孟子的影響,宋以後儒家對人性普遍採取了一種理想主義態度,認為人性本善,只要發揚人善的一面就行了,忽視對惡和私欲的抑制。脫離實際的理論導致現實層面的空疏迂腐——國家治理能力因之變弱。

西方學術關於人性善惡的主流觀點與孟子類似,二者同屬於本質論,認為人表現出來的善惡是由人的本質決定的。事實上判斷善惡的根據是人的行為表現,人的行為表現既和基本需求有關,更與規範基本需求、滿足基本需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有關;西方精英認識到人性惡和人心易變,他們只是加以充分利用而已(特別是在當代選舉中)。中國古今賢聖認識到人心易變,通過政治治理和社會教化移風易俗,引導民眾明事理、講誠信、立大志、發大心、成大事——讓民眾覺悟,將廣大民眾組織起來,彙集成賡續和更新中華文明的磅礴力量。

經文:

維文王告夢,懼後祀之無保。庚辰,詔太子發,曰:

汝敬之哉民物多變,民何鄉非利利維生痛,痛維生樂,樂維生禮,禮維生義,義維生仁

“嗚呼,敬之哉!民之適敗,上察下遂,信何鄉非私私維生抗,抗維生奪,奪維生亂,亂維生亡,亡維生死

“嗚呼,敬之哉!汝慎守勿失,以詔有司,夙夜勿忘,若民之向引汝慎何非遂,遂時不遠,非本非標,非微非煇,壤非壤不高,水非水不流

“嗚呼,敬之哉!倍本者槁,汝何葆非監不維一保監順時,維周於民之適敗,無有時蓋?後戒後戒,謀念勿擇。”

語譯:

文王祭拜吉夢後,仍十分擔心後代基業不保。庚辰那天,他召來太子發,告誡道:

“你要警惕啊!民情多變,風俗不定,然而民眾一貫的追求,無非利益而已。利益會帶來痛苦,痛苦會孕育樂教,樂教會催生禮制,禮制會彰顯道義,道義會培養仁愛。

“唉,警惕啊!民眾變得不仁,民風走向敗壞,主要是因為居上位者偏私苛刻而下面的人跟風效仿。真到那時,人人所追逐的,都只有私欲了。私欲會導致對抗,對抗會導致爭奪,爭奪會導致動亂,動亂會導致出逃,出逃會導致滅亡。

“唉,警惕啊!你要認真遵守這些原則和道理,切莫違背,同時責成各級官吏牢記在心,做好民眾的表率和引導。你要慎重什麼,不就是化民成俗嗎?化民成俗並不遙遠,起點和關鍵正是你們居上位者啊!根基不牢則枝葉不茂,不盡精微則無以致廣大,只有上位者端正己身,帶頭示範引導,才能積土成山,積水成淵,化民成俗。

“唉,警惕呀!治國而忽視官吏這個根本,就會走向衰敗。你堅守什麼,不就是自省自勉嗎?不專注於鞭策官吏隊伍,不因勢利導引領民眾,那麼離人心不古、民風敗壞就為期不遠了。後代子孫們,一定要認真謀慮這個問題,千萬不可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