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以功取士”到“以言取士”(《小開》二)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3-10-19

經義:

天下萬民,不分血統,不分出身背景,都有同等參與國家政事的機會——天下為公地選賢任能是數千年來中國選舉制度的靈魂。兩千多年前孔子高倡:“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禮記·禮運》)

關鍵是,如何選出真正的賢能呢?答案是根據個人對社會貢獻的大小決定升遷,以功取士,即功勳制,也稱功次制度。

遺憾的是,漢以後“以功取士”逐步演化為唐以後科舉制的“以言取士”,“以文取士”。《小開》中文王語重心長地警告說:任用人不能僅憑議論言辭,言辭最可惡的是誇張虛偽。誇誇其談者往往脫離實際,無法實現的謀劃等同於沒有謀劃,你們要努力避免這種失誤。唉,後人們要格外小心呀!“朕聞用人不以謀說,說惡謟言,色不知適,適不知謀,謀泄,汝躬不允。嗚呼!敬之哉,後之人!”

唐代杜佑在《通典·卷十三·選舉》序中,回顧了三代重視學校教化,“選賢任能之大略”後感歎,秦漢以後,國家推行教化不深入,又急於求材,這樣如何能選舉出賢能呢?再加上當時科舉以言取士,以文(詩)取士,只看被選舉人華美的言辭,導致選舉制度大壞。他說:“秦漢以降,乃異於斯。其行教也不深,其取材也務速,欲人浸漬於五常之道,皆登仁壽之域,何可及已。夫上材蓋寡,中材則多,有可移之性,敦(敦,督促,勸勉——筆者注)其教方善。若不敦其教,欲求多賢,亦不可及已。非今人多不肖,古人多材能,在施政立本使之然也。而況以言取士,既已失之,考言唯華,失之愈遠。”

先賢早在四千多年前的虞舜時代就重視“以功取士”。帝舜實行了非人格化的尚功尚賢選舉制度,明文規定中央每隔三年考核官員一次,九年考核官員三次。然後根據考核成績,獎勵提拔政績卓著者,懲罰罷免昏庸無能者,就是《尚書·堯典》中所說的:“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

西漢伏生《尚書大傳》對此解釋說,三年一次小的考核,是為端正官員的職分行為。九年一次大的考核,是罷免降級不稱職的人,獎賞有功勞的人。有功受到獎賞的諸侯,被賜予弓和箭的,能夠得到一方的征伐之權;被賜予斫刀和大斧的,有在一方斷獄專殺的權力;被賜予圭和瓚的,能夠用香酒祭祀。對於不能專征的諸侯,其士兵要歸專征的諸侯國指揮;不得專殺的諸侯,斷獄權歸專殺之國。得不到圭和瓚的,要從天子那裏求取香酒,然後舉行祭祀。文中說:“三歲而小考者,正職而行事也;九歲而大考者,黜無職而賞有功也。其賞有功也,諸侯賜弓矢者得專征,賜鈇鉞者得專殺,賜圭瓚者得為鬯以祭。不得專征者,以兵屬於得專征之國。不得專殺者,以獄屬於得專殺之國。不得賜圭瓚者,資鬯於天子之國,然後祭。”

數千年後,天子賞罰諸侯的細節我們已不得而知,但賞賜以功勳大小為尺規,這一點極為明確。東漢《白虎通·考黜》指出:“《書》所以言三考黜陟者……盛德始封百里者,賜三等,得征伐,專殺,斷獄;七十里伯始封,賜二等,至虎賁百人。後有功,賜弓矢。復有功,賜秬鬯,增爵為侯,益土百里。有功,入為三公;五十里子男始封,賜一等,至樂則。有功,稍賜至虎賁,增爵為伯。有功,稍賜至秬鬯,增爵為侯。”

《尚書·堯典》也說, 舜帝每隔五年對全國進行一次視察,各地諸侯在四嶽朝見舜帝,彙報工作。舜帝認真考核他們的業績,將車馬衣服賞給有功的諸侯。“五載一巡守。群後四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請注意,對諸侯的考核是多維度的,從貢士到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限於篇幅,我們不進行深入討論。

從舜帝時代“三載考績”,到秦漢數位化、制度化的功勳制(功次制度),中國“以功取士”、選賢任能的選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這也是秦漢強大的重要制度基礎。但隨著魏晉察舉制的興起,血緣再次成為選拔官員的重要因素,官場甚至到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程度——這是“天下為公,選賢與能”選舉原則的歷史大倒退。

直到今天,我們仍然缺乏對“天下為公,選賢與能”選舉原則的制度性研究。受疑古思潮及西方中心論的影響,太多學者將它作為神話般的“大同夢”——也不知這些人的“大夢”何時能醒!

經文:

動有三極,用有九因,因有四戚、五私極明與與,有畏勸汝何異非義?何畏非世?何勸非樂謀獲三極無疆,動獲九因無限務用三德,順攻奸□言彼翼翼,在意仞時德春育生,素草肅,疏數滿;夏育長,美柯華;務水潦,秋初藝;木節落,冬大劉倍信何謀?本□時歲,至天視。”

“嗚呼,汝何監非時?何務非德?何興非因?何用非極維周於民人謀競,不可以後戒,後戒,宿不悉日不足。”

語譯:

“謀事有三項原則,包括天時、地利和人和;為政有九種憑籍,包括四種親近的人和五種和諧的關係。確立的目標高遠而宏大,你要常懷畏懼,你要勤勉自勵。維護什麼,不就是道義嗎?畏懼什麼,不就是世運嗎?勸導什麼,不就是禮樂嗎?謀事滿足三項原則就沒有止境,行動得到九種支持就沒有障礙。努力修養三種品德,以調理性情,克制奸邪。小心翼翼,不斷增益德行,使之合於天地四時。春日育新生,百草初萌,枝葉滿頭;夏日育長養,草木茁壯,枝繁花麗;秋日樹木初成材,務防雨水成災;冬日枝葉枯落,肅殺蕭瑟。違背常識規律的圖謀,註定勞而無功;唯有順天應時制定政策,才能治績顯著。

“唉,你們把握什麼,不就是時令嗎?從事什麼,不就是德業嗎?鞏固什麼,不就是利用嗎?運用什麼,不就是法則嗎?我周朝對民生和前途的圖謀爭勝,不可大意。後代子孫們要牢記,要警惕,時不我待,要夜以繼日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