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精神信仰與政治理想斷裂是極其危險的(《大開》)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3-10-07

經義:

據《周書序》“文啟謀乎後嗣,以修身敬戒,作《大開》《小開》二篇。”可知本篇是文王教育後人修養身心的訓誡。但經文嚴重殘缺,導致相關內容難解。

文中提到九過,可能就是《逸周書·文政》中的“九過”; “九禁”,或許是《逸周書·文政》“禁九慝”中的“九慝”。而“九利”,可能是《逸周書·文政》中的“九德”,因為“九德”講注重人民的各項利益。《文政》是武王述文王之政,《大開》亦屬文王政教思想,二者有相同內容並不奇怪。

為省去讀者翻檢之功,我們將《文政》的相關內容錄在這裏:

九過:一視民傲,二聽民暴,三遠慎而近貌,四法令□亂,五仁善是誅,六不察而好殺,七不念□害行,八不思前後,九偷其身不路而助無漁。(文意: 一、對百姓傲慢,二、處理民事粗暴,三、疏遠誠信之士接近浮華之人,四、法令矛盾混亂,五、誅殺仁人好人,六、不加審察而殺人,七、不加思索而傷害行動,八、辦事不思前想後,九、苟且偷生,不走正道,幫助壞人魚肉百姓。)

九慝:一不類,二不服,三不則,四□務有不功,五外有內通,六幼不觀國,七閭不通徑,八家不開刑,九大禁不令路徑。(文意: 一、行為不善,二、不服從教化,三、不遵循法則,四、做事不用力,五、外臣交結內侍,六、幼小不學德行,七、家門不通路,八、家庭不分居,九、大禁不能止。)

九德:一忠,二慈,三祿,四賞,五民之利,六商工受資,七祗民之死,八無奪農,九是民之財。(文意: 一、忠於百姓,二、愛護人民,三、賜民爵祿,四、賞賜下民,五、興民之利,六、使商工得到資本,七、哀痛百姓的死喪,八、不影響農忙時節,九、使百姓財物豐足。)

如同《尚書·堯典》開篇以堯為榜樣,確立了中國人修齊治平的生活方式一樣,從“八儆”中,我們也能看到後來《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內聖外王一以貫之的成聖成賢人生路線。其中“二躬修九過”講修身,“三族修九禁”講齊家,後面則大致為治國、平天下的內容。

“八儆”是文王對後代的訓誡,其內容不僅包括個人修養,還包括如何治國。先秦貴族同時承擔著治國的責任,所以修齊治平不僅是百姓人生追求,也是一種政治理想,中國文化中內聖與外王、政與教本質上是統一的——若人民的精神信仰與政治理想斷裂,意味著政教體系的內部崩潰,是極其危險的。

不僅經學,以及“遊文於六經之中”的儒家講修齊治平,重治國理政的黃老道家也講修齊治平。據《管子·中匡第十九》,齊桓公問管子國君如何樹立政治威信,管子回答:“始於為身,中於為國,成於為天下。”他進一步解釋說——

導治血氣,以求壽命長、謀慮長遠、廣施恩德,這就是治身。(原文:“道血氣,以求長年、長心、長德。此為身也。”)

盡力舉用賢人,慈愛百姓,對外保全滅亡了的國家,接續斷絕了的世家,起用死於王事者的子孫;薄收稅斂,減輕刑罰,這是治國的大禮。(原文:“遠舉賢人,慈愛百姓,外存亡國,繼絕世,起諸孤;薄稅斂,輕刑罰,此為國之大禮也。”)

法令能夠推行而不苛刻,刑罰精簡而不妄赦罪人,官吏寬厚而不暴虐,依法保護屈辱困窘的人,過去的壞事不再發生,人民和樂,這就是天下大治了。(原文:法行而不苛,刑廉而不赦,有司寬而不淩;菀濁困滯皆法度不亡,往行不來,而民遊世矣,此為天下也。)

這裏,管子所講注重於政治理想方面。

經文:

維王二月既生魄,王在酆,立於少庭。兆墓九開,開厥後人八儆、五戒

八儆:一、□旦於開,二、躬修九過,三、族修九禁,四、無競維義,五、慣用九教,六、□用守備,七、足用九利,八、寧用懷□

五戒:一、祗用謀宗,二、經內戒工,三、無遠親戚,四、雕無薄□,五、禱無憂玉及為人,盡不足

拜:“儆我後人謀競不可以藏,戒後人其用汝謀維宿不悉日不足。”

語譯:

二月中上旬的一天,文王在酆的政事廳中發表了很多重要談話,以八儆、五戒教導後人。

八儆是:一、勤政不懈怠;二、修養自身,遠離九種過錯;三、規範族人,遵守九項禁令;四、尊崇道義,心不動搖;五、設立九類教職以指導民眾,培養人才;六、練兵備戰以保衛國家安全;七、為國理財,為民服務;八、懷柔遠人以維護國家安寧。

五戒是:一、奉守祖宗教誨,繼承先王遺志;二、修身齊家,建功立業;三、仁心厚德,不疏遠親戚故舊;四、節儉足用,不在器具服飾上奢靡浪費;五、明禮守法,不濫祭淫祀。

武王叩拜道:“我會教育我們的國人積極謀劃自強爭勝,告誡我們的後人運用好您的謀略。時不待我,我們將夜以繼日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