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和武王可謂大軍事家、“善戰者”(《酆保》二)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3-10-01

經義:

讀《酆保》,三千多年前周人“三分天下有其二”,諸侯來朝的盛況歷歷在目。

孔子認為,這是賢能輔政的結果。與西方習慣於上溯到古希臘的民主制度不同,從堯舜時代起,“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就成為中國選舉制度的基本原則,一直持續到21世紀的今天,長達四千多年。儘管中間經歷無數制度變遷、曲折,但選賢任能基本選舉原則沒有變過——這就是經學的力量啊!

據說舜有五位賢臣天下便太平。武王也說過,“我有十位能治理天下的臣子。”孔子由是感歎當時人才之盛:“人才不易得,難道不是嗎?唐堯和虞舜之間以及周武王時人才最興盛。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向商紂王稱臣,周朝的德行可謂最高的了。”《論語·泰伯》記載:“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亂臣,治國之臣——筆者注)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孔子稱讚文王的謙下之德,也說明文王是偉大的戰略家,懂得靜以待時,尋找伐紂滅商的最佳戰略時機一舉殲滅之。晉國大臣韓獻子明確看到了這一點,他說:“文王帥殷之叛國以事紂,唯知時也。”(《左傳·襄公四年》)

周人在伐紂問題上極其小心,一直靜待時機。據《史記》,文王死後,武王九年進行了一次伐紂實戰演習,當時有八百諸侯不約而同地來到盟津會盟,眾諸侯都說可以討伐紂了,但武王卻班師返回,他的理由是:“你們不知道天命,現在還不行。”

後來武王看到商紂王眾叛親離,才決定開戰。《史記·周本紀》記載,過了兩年武王聽說紂王昏庸暴虐比從前更厲害了,殺死了王子比幹,囚禁了箕子。太師疵、少師強各自抱著樂器前來投奔。這時武王才遍告諸侯:“殷王犯下了大罪,不能不去討伐了。”於是大家遵從文王的遺志,率領三百輛戰車,虎賁三千人,穿著甲胄的戰士四萬五千人,向東進攻。十一年十二月的戊午日,討伐紂的軍隊全部渡過盟津,諸侯都到齊了。“居二年,聞紂昏亂暴虐滋甚,殺王子比幹,囚箕子。太師疵、少師強抱其樂器而奔周。於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諸侯咸會。”

《逸周書·程典》說:“文王令六州之侯,奉勤(奉勤,猶言奉侍,服事——筆者注)於商。”按東漢經學家鄭玄的說法,這六州分別是雍、梁、荊、豫、徐、揚六州。《詩譜·周南召南》:“(紂)又命文王典治南國江、漢、汝旁之諸侯。 於時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故雍、梁、荊、豫、徐、揚之人咸被其德而從之。”

等到消滅崇國,“九州之侯”都有來到的。武王伐紂時已經“諸侯咸會”了,可見周人一直堅持壯大自己,消滅敵人的戰略,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文王、武王真可謂大軍事家、“善戰者”。誠如《孫子·形篇》所云:“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黃懷信先生認為《酆保》必為“周公旦答對武王之辭。舊屬文王,非。”他的理由是“天下歸周,故九州咸格,若為文王,則不得有九州。”(黃懷信:《逸周書校補注譯》【修訂本】, 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89-90頁。)

三代王朝不過是諸侯盟主,很難想像六州諸侯回應周人,其他三州無人回應。黃先生的理解過於拘泥文字了。

經文:

樹瑉於崇,內備五祥、六衛、七厲、十敗、四葛,外用四蠹、五落、六容、七惡

五祥:一、君選擇;二、官得度;三、務不舍;四、不行賂;五、察民困。

六衛:一、明仁懷恕;二、明智設謀;三、明戒攝勇;四、明才攝士;五、明德攝官;六、明命攝政

七厲:一、翼勤厲務;二、動正厲民;三、靜兆厲武;四、翼藝厲物;五、翼言厲;六、翼敬厲眾;七、翼智厲道

十敗:一、佞人敗樸;二、諂言毀積;三、陰資自舉;四、女貨速禍;五、比黨不揀;六、佞說鬻獄;七、神龜敗;八、賓祭推穀;九、忿言自辱;十、異姓亂族。

四葛:一、葛其農,時不移;二、費其土,慮不化;三、正其賞罰,獄無奸奇;四、葛其戎謀,族乃不罰

四蠹:一、美好怪奇以治之;二、淫言流說以服之;三、群巧仍興以力之;四、神巫靈寵以惑之

五落:一、示吾貞以移其名;二、微降霜雪以取松柏;三、信蟜萌莫能安宅;四、厚其禱巫,其謀乃獲;五、流德飄枉,以明其惡。

六容:一、遊言;二、行商工;三、軍旅之庸;四、外風之所揚;五、因失而亡,作事應時,時乃喪;六、厚使以往,來其所藏

七惡:一、以物角兵;二、令美其前而厚其傷;三、間於大國,安得吉凶;四、交其所親,靜之以物,則以流其身;五、率諸侯以朝賢人,而己猶不往;六、令之有求,遂以生尤;七、見親所親,勿與深謀,命友人疑

旦拜曰:“嗚呼!王孫其尊,天下適無,見過過適,無好自益,以明而跡。嗚呼,敬哉!視五祥、六衛、七厲、十敗、四葛不修,國乃不固。務週四蠹、五落、六容、七惡。不時不允,不率不綏,反以自薄。嗚呼,深念之哉!重維之哉!不深乃權不重從權乃慰,不從乃潰,潰不可復戒後人其用汝謀。

王曰:“允哉。”

語譯:

事後,文王在原來的崇地立起一塊石碑,並將保國安民的大法方略刻於其上,包括對內制定五祥、六衛、七厲、十敗、四葛等措施,對外運用四蠹、五落、六容、七惡等計謀。

五祥是:一、君主選賢任能;二、官員依法行政;三、政務不廢弛;四、不行賄賂;五、體察民眾疾苦。

六衛是:一、彰明仁愛以推行恕道;二、彰明智慧以獲取謀略;三、彰明戒令以統禦勇士;四、彰明才華以吸納士人;五、彰明品德以統領百官;六、彰明教令以掌控國政。

七厲是:一、表彰勤勞以促進農務;二、治國中正以勸導百姓;三、警惕危機以增強武備;四、表彰技藝以激勵百工;五、表彰言而有信以宣導守諾擔當;六、表彰敬業修德以鼓勵民眾效法;七、表彰心明智廣以引導合於大道。

十敗是:一、阿諛奉承敗壞天機純樸;二、讒言佞語毀傷善德功業;三、暗行賄賂以謀求升遷;四、貪圖財色招引禍患;五、不問是非結黨營私;六、因受賄而用巧言邪說枉斷官司;七、迷信神靈而不察人事,敗壞占卜;八、接待國賓和祭祀上天時有失禮節,心不恭敬;九、口出狂言自取其辱;十、親重異姓,離亂同宗。

四葛是:一、敬重農事,不違農時;二、充分經營土地,防備莊稼不生長;三、端正刑賞二柄,獄訟就沒有邪惡不公;四、防備內亂兵變,貴族權臣就可免於刑罰。

四蠹是:一、輸送好男美女和奇珍異寶,使敵國荒廢政事;二、虛張聲勢煽動輿論,使敵國畏懼信從;三、誘使敵國大興土木精雕細琢,以耗費其人力物力;四、散佈神鬼巫師靈異眷愛等事,使敵國迷惑妄為。

五落是:一、宣示我方為正義道統,以奪敵名分;二、巧施離間,以博取敵國忠良;三、取信於寄居敵國的人群,使他們無心安居在當地;四、重金賄賂敵國負責祈禱的神巫,以獲取敵方計謀;五、使敵國疏遠賢臣親近小人,以彰顯它的邪惡。

六容是:一、派人遊說敵國;二、與敵國通商合作以干預其經濟;三、調動軍隊對敵施加壓力;四、使外部謠言傳播至敵國內部,並推波助瀾;五、利用敵國的過失,設法加速其衰亡,內政外交都要順應時勢積極作為,否則就會喪失良機;六、派使臣厚禮出訪,帶回敵國機密情報。

七惡是:一、挑起爭端,使敵國與他國交戰;二、先讓敵國得意忘形,再加倍重創它;二、離間敵國與大國間的關係,使其危機深重吉凶難料。四、結交敵國寵臣紅人,以珍奇美人拉攏腐蝕他;五、率領諸侯都去朝拜賢人,唯獨使敵國不參與,以示孤立;六、讓敵國都有求於我,使他們相互間生起矛盾和怨恨;七、高調親近敵國的寵臣紅人但並不與之進一步謀劃大事,使其親友心生猜疑。

周公旦拜手稱讚道:“啊!我王居高不傲,自貶尊貴,真是天下少有呀!您將天下的過錯攬責於己身,獨自承擔,卻從不自我誇耀,從不顯露善行。唉,謹慎啊!看那五祥、六衛、七厲、十敗、四葛不整治的,國家的內政就無法穩固。此外,外交方面我們還要綜合運用四蠹、五落、六容、七惡等計謀。不符合時機就無法實行,不遵循法則就難以成就,最終反而會削弱自己。要深刻牢記,反復思索上面的這些大法方略,不然就不會懂得這些謀略的可貴。治國理政,運用這些謀略就會順暢興旺,否則就會受阻崩潰,一旦崩潰便難以挽回。我們要告誡後人運用好您的這些謀略智慧。”

文王說:“確實是這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