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之哲學世界觀前提

作者: 陸壽筠   發布時間: 2023-08-26

編者按:2023年8月17日-8月18日,第一屆“經學、經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討會在福建古田藍田書院舉行,以下是新法家網站英文版主編陸壽筠先生向大會遞交的書面報告。

談論“主義”,首先離不開哲學世界觀;談論經典,首先也是為了端正哲學世界觀。

在當今世界,各國的社會制度不是社會主義就是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可以有多種形式:自由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官僚買辦資本主義等等。社會主義也有各色各樣:北歐式民主社會主義、德意法西斯的國家社會主義、前蘇式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他國家不同特色的社會主義等等。社會主義國家可以有資本主義因素,資本主義國家也可以有社會主義因素。形形色色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系列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旗號雖然各異,實質可能相同。因此,雖然在抽象的意識形態話語中,兩者可以是相對的,但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它們並不絕對對立。

在意識形態的層次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移植到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開出的新枝。“科學”,是人類對於外在世界的一種認知,是以意識與存在、精神與物質、即心與物之二分為前提的。科學社會主義的闡發者認定物對於心的決定性作用,同時也認定心對於物的反作用,因而在此種唯物主義前面冠以“辯證”二字,自認為超越了只承認“存在決定意識”的所謂“機械”唯物主義。這種冠以“辯證”二字的唯物主義確實達到了形下層次上的最高度。但這種文字表述只是通過借助概念的抽象思辨將本不該二分的心與物硬湊在一起,戲說一番,前半分鐘說我生了你,後半分鐘又說你生了我,字面上是“統一”了,實際上還是“二”,不是“一”,根本說不清是誰生了誰,因此並沒有擺脫“唯物”主義之“機械”本質。歸根結底,說是“辯證”,其實是有“辯”無“證”,沒有能夠“證”出心物本來就是不可分割之“一”、本來就不是世界的終極本原,因為世界的本原,即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的“大象”,是“無形”無相的,佛家稱之為“畢竟空”,道家稱之為“道本原”。所有各種牌號的唯物主義都將人眼中的物質世界看作是萬事萬物的終極本原,即使冠以“辯證”二字也不等於跳出了這一迷障。所以,所謂科學社會主義的哲學世界觀前提是二元分裂的、跛腳的。從這樣的哲學世界觀根子上長出來的政治意識形態之花,是結不出能夠持續長存的社會主義制度之果的。

科學社會主義的二元分裂哲學世界觀雖然達到了最接近超越形下層次的邊緣上,但仍然沒有能夠進入形上層次,那是由科學社會主義的發源地西方思想傳統所決定的。只有東方中國傳統的道法信仰及其理念,能夠提供圓熟的心物不二哲學世界觀。即使被長期獨尊的儒家,雖然有一些思想因素值得借鑒,但沒有能夠提供超越經驗世界的形上哲學世界觀,因而不能單獨代表中國特色。

如果不是明確提倡道法哲學世界觀,並且以此作為統禦政治意識形態的總綱,而籠統地提倡“結合”中國思想傳統,或者綱目顛倒、反目為綱,或者實際上還是獨尊儒家,那麼,這樣的“中國特色”仍然虛有其表,科學社會主義所包含的合理思想因素仍然不可能在中國的思想土壤中結出豐碩之果。

有什麼樣的哲學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治國理政、自處天下之道。二元分裂的世界觀必然導致二元終極對立的對抗思維路線,表現為唯我獨尊、乾綱獨斷的無法無天。而心物不二的道法世界觀必然導出“多維整體動態平衡”的治國平天下路線。

“大象無形”,超越人類經驗世界的大道本原是無形無相的,但正因為其無形,所以又涵括著“無限潛在可能性”。只有悟識到大道的這樣兩個相輔相成的側面,才能形上形下進出自如,一以貫之;也才能如實地認識到人類的出現只是這“無限潛在可能性”之中的一種,還有無限其他的可能性是我們人類所不能察覺的,因而認識到人類這一存在形式的有限性,包括其意識(其生理心理結構和認知結果)的有限性,認識到其有限性必然導致其認知方式和結果的漸進性、層次性,導致人類經驗世界的碎片化,也就是世界被分割成無窮無盡的事物碎片。同時,每一件事物被人為地賦予相對的獨立性,可以稱之各別事物的“陽性”;但人們常常忽略萬事萬物原本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一”,此不可分割性,即萬事萬物之相依相關性,即所有事物的陰性。所以一切事物,包括人類本身,每一個個體和群體,都同時具有陰陽兩性,既相互獨立,又相關相依。事物的陰陽兩面構成了人類認知的基本維度,也就是不能孤立看待任何事物和人物,而必須時時處處意識到每個個體的陰陽兩面。林林總總的人和事,包括他人和每個人自己的陰陽兩面都考慮到,都得到尊重,是社會生活人事關係平衡協調的前提。

說到維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比如任何一個空間有上下、左右、前後三個維度,如果加上“過去-現在-未來”這一時間維度,就是四維時空。可見,維度就是一對關係的兩端,或還有中端。凡是具有對應關係的兩、三件事物就構成一個維度,如:人與自然(是人類宏觀世界的基本維度);曾經的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一個社會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政治、經濟與文化;經濟領域的勞動與資本(乃是企業人事關係的基本維度);政治領域的領導與被領導(國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維度),其中包括政權機構與各種社團或沒有組織的人民群眾之間的關係,比較突出的一維是國家政治權力與可能存在的大資本集團勢力之間的矛盾或既有鬥爭又有勾結;權力系統內部還有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乃是國家縱向權力系統的關鍵維度);文化領域的傳統與現代(時間維度),等等。除此之外,社會生活還有無限多雖然次要但也不能忽視的維度。所以,人類社會是一個多維整體。

一個社會,與其他無數大小事物一樣,它們的關係永遠處於不停頓的變動之中,也就是處於平衡或不平衡或在兩者之間過渡的狀態中。一件事物,如果與外在事物處於大致平衡的狀態,那麼其內部作為一個整體,必然通過各種力量的縱橫捭闔、多方互動,自然地取向總體綜合平衡。但如果總體失衡,一時不能恢復到平衡的狀態,那麼這種失衡局面就會向外泄出,導致更廣泛層面上的失衡局面。反過來,如果在包含著該事物的更高一個層次上,也就是該事物的外部環境是大致平衡穩定的,那麼該事物內部就可能較快恢復平衡。

因此,如果一個社會在較高層面的諸多維度上大致都是處於平衡狀態,那麼這個社會就是太平的。即使在較低層次上,局部存在失衡現象,如果社會上下關係與上層內部關係一樣,也是大致平衡的,那麼一時失衡的低層局部就會較快恢復平衡。但是,如果上層內部有關各方之間力量不太平衡,甚至對立各方與低層次上的對立互相呼應,形成社會的縱向分裂,那麼社會就會動盪,國家就會不安。或者如果上層出現嚴重的官僚與大資本勾結篡權,代表全國人民利益的正義力量處於嚴重不平衡的受壓制狀態,造成國家上層與基層尖銳、廣泛的矛盾對立,那麼就會有發生某種色彩的革命的可能。

無論是一個國家,尤其是整個世界,從資本主義逐步過渡到比較完全的社會主義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黃帝四經·道法》說:“應化之道,平衡而止。”通過各種方式,求取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方方面面不同層次上和之間、不同範圍內多維整體的動態平衡(包括低層次上、有限時空範圍內必要的對抗、鬥爭、乃至暴力鬥爭),應是社會主義的信仰者實現理想的最佳道路選擇,也就是在不斷求取社會事物綜合平衡的過程中實現除舊佈新,持續促進社會主義因素的生長、資本主義因素的消亡。

這就是中國傳統經典結合當代現實得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