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發布時間: 2023-08-15
經義:
只有經史相參,我們才能透徹理解經義。
《秦誓》的歷史背景十分複雜。西元前630年,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出兵攻打鄭國,此時鄭國君主為鄭文公,鄭文公派老臣燭之武前往秦軍大營,遊說秦穆公,瓦解分化晉秦聯軍,秦穆公接受燭之武的建議決定撤兵,並暗中與鄭國結盟。秦國退兵,但留下三位秦國大夫杞子、逢孫、楊孫留在鄭國,協助鄭國做好防務。本來,這是秦穆公控制鄭人的一招,最後反而害了自己。
兩年後,杞子突然從鄭國派人告訴秦穆公:“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都城北門的鑰匙,如果偷偷地把兵開來,可一舉佔領其國都。”秦穆公諮詢老臣蹇叔。蹇叔說:“使軍隊疲勞去侵襲遠方,我沒有聽說過。軍隊疲勞,力量衰竭,人家有防備,恐怕不行吧!我們軍隊的行動,鄭國一定知道,費了力氣不討好,士兵定有抵觸情緒。而且行軍走一千里,誰會不知道呢?”秦穆公聽信了杞子,根本不在乎蹇叔的意見。他召見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位將領,讓他們率軍從東門外出兵。蹇叔哭著送他們說:“孟明視,我看到軍隊出去而看不到回來了!”秦穆公派人對蹇叔說:“你老知道什麼?如果你六七十歲死了,墳上的樹已經合抱了。”蹇叔的兒子也在軍隊裏,蹇叔哭著送他說:“晉國人必定在殽山抵禦我軍,殽山有兩座山陵,南陵是夏桀的祖父皋的墳墓,北陵,周文王在那裏避過風雨。你必定死在兩座山陵之間,我去那裏收你的屍骨吧!”秦國軍隊向東進發。由於後來知道偷襲不成,所以只好滅了晉的滑邑後回返,路上在崤遇到晉軍伏擊,結果全軍覆滅,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被俘,後來僥倖逃回。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載:“杞子自鄭使告於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禦師必於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秦師遂東。”
三將軍回國,秦穆公穿上白色喪服在郊外等候,面對被釋放回來的將士大哭說:“我沒有聽蹇叔的話,使你們受到侮辱,這是我的罪過。”並作了《秦誓》,向君臣真誠檢討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秦伯素服郊次,鄉師而哭曰:‘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書序》也說:“秦穆公伐鄭,晉襄公帥師敗諸崤,還歸,作《秦誓》。”
《尚書》乃王者之書。宋代以來,許多學者對於先哲何以將魯侯,秦侯的誓詞編入《尚書》感到不解。這是因為,國家作為統一的整體,諸侯與天子的命運息息相關。只有諸侯強大,善於治國理政,才能承擔起保家衛國的責任。所以先哲將《費誓》,《秦誓》收錄,作為後世效法的榜樣。西漢孔安國解釋《費誓》書序時說:“魯侯征之於費地而誓眾也。諸侯之事而連帝王,孔子序《書》,以魯有治戎征討之備,秦有悔過自誓之戒,足為世法,故錄以備王事”。
聖人編輯《尚書》,欲為萬世立法,用心良苦,豈只是文獻彙編!
當代人知否?知否?
經文:
“惟古之謀人,
“
“
語譯:
秦穆公說:“啊,大家保持安靜,認真聽我講話。我今天對你們的講話極為重要。古人說過:‘人若總是隨心所欲,對他人的建議置若罔聞,就會犯錯誤,責備別人不是難事,難得是被責備的人從善如流。’我擔心的是,如果做出不當的決策且付諸實施,時間流逝,不會再回來,想挽回損失是不可能的。”
“我現在十分尊重年輕謀臣們,忽略了老臣們的建議,所以那些已經退休的謀臣,說我不能接受他們的教誨。即使事實如同老臣們所言,主觀上我仍認為,有關國家大計,如果在徵求老成持重經驗豐富的大臣的意見後,再做決策,就不會犯錯誤。
“那些白髮蒼蒼的善良謀臣們,雖然他們的體力心力大不如前,我仍應該親近他們。雄健勇猛的將帥們,他們駕馭戰車和射箭的技術高超,作戰能力極強,但是僅有猛將,缺乏戰略謀劃,我仍然沒有實現目標。現在我才認識到,一些膚淺的花言巧語,對我很有迷惑性,導致做出錯誤決策,我對這些膚淺之人確實信任得有些過分。
“我暗自思量,得出一個道理:一個人如果胸懷寬廣,忠於國家最高利益,相對於這個品質,其他技能不重要。別人有能力,就如同他自己有,別人德才兼備,他不但開口稱讚舉薦,而且是發自內心讚歎。只有這樣寬宏大量之人,才能造福我的子孫和民眾,更有利於現在的國家治理。而更多人則妒忌專長之士,想盡辦法阻止德才兼備之人服務於國家。這些心胸狹隘嫉賢妒能之徒,會給我的子孫和民眾帶來災難,這些人是國家的危害。任用了一個不該任用的人,會造成國家的動盪不安。任用了一個值得任用的德才兼備之人,會將國家治理得繁榮安寧。所以,知人善任對於國家治理來說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