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侯維護天下大一統和平秩序,貢獻巨大(《文侯之命》)

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發布時間: 2023-08-05

經義:

西元前770年,周平王在鄭、晉、秦等諸侯大軍的護衛下東遷洛邑,開啟了東周五百多年動盪不安的歷史。

《文侯之命》是周平王為表彰晉文侯維護國家一統功績的冊書,是東周歷史的重要見證。正是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不再能夠承擔天下共主的職責,諸侯勢力不斷坐大。“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大一統天下秩序崩潰,最終形成春秋戰國群雄爭霸,逐鹿中原的局面。

晉文侯維護天下大一統和平秩序,貢獻巨大。這在《國語·鄭語》中曾明確提及。當時秦、晉、齊、楚迭相崛起,秦襄公因為輔佐平王東遷有功,不僅獲得了西周豐、鎬地區的土地,還被命為諸侯,秦國從此興盛起來。齊楚兩國也開始不斷開疆拓土。而晉文侯迎周平王東遷洛邑,有定鼎天下之功。《國語·鄭語》上說:“及平王之末,而秦、晉、齊、楚代興,秦景、襄於是乎取周土,晉文侯於是乎定天子,齊莊、僖於是乎小伯(伯,通“霸”——筆者注),楚蚡冒於是乎始啟濮(濮,指百濮之地,是先秦時期分佈在長江上游地區的族群——筆者注)。”

《左傳·隱公六年》周執政大臣周桓公(又稱周公黑肩)強調要善待鄭人,因為周朝東遷依靠的是晉國與鄭國,可見晉國在東周建立過程中的重要性。故事是這樣的:鄭莊公第一次到成周朝見周桓王,桓王對他不加禮遇。周桓公就對桓王說:“我們周朝東遷,依靠的是晉國與鄭國啊。好好地對待鄭國用以鼓勵後來的諸侯惟恐來不及,何況不加禮遇呢?鄭國不會再來了!”文中說:‘鄭伯如周,始朝桓王也。王不禮焉。周桓公言於王曰:‘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善鄭以勸來者,猶懼不蔇(蔇,音jì,至、及——筆者注),況不禮焉?鄭不來矣!’”

歷史上晉文侯與周王為何人,有二說:一為《史記·晉世家》所說,是周襄王(前651-前619)命晉文公為侯伯發佈的命書; 二為周平王(前770-前720)命文侯為侯伯的命書。顯然司馬遷搞錯了,因為《文侯之命》明確稱“文侯”,而非“文公”; 又稱其名為“義和”,而非晉文公的名“重耳”。唐代司馬貞對《史記·晉世家》中的錯誤考證甚詳:“《尚書·文侯之命》是平王命晉文侯仇之語,今此文乃襄王命文公重耳之事,代數懸隔,勳策全乖。太史公雖複彌縫《左氏》,而系家頗亦時有疏謬。裴氏《集解》亦引孔、馬之注,而都不言時代乖角(乖角,矛盾,違背情理——筆者注),何習迷而同醉也?然計平王至襄王為七代,仇至重耳為十一代而十三侯。又平王元年至魯僖二十八年,當襄二十年,為一百三十餘歲矣。”(《史記》卷三九《晉世家》,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372頁)

司馬遷之所以產生這樣的錯誤,可能是因為他寫《史記·晉世家》時,用了《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戰晉文公向周襄王獻俘的相關內容,《左傳》特別提到“用平禮”,即用周平王享晉文侯仇的禮享晉文公——結果他竟將兩件事搞混淆了。

本篇《書序》也說:“平王錫晉文侯秬鬯、圭瓚,作《文侯之命》。”孔安國進一步解釋說:“所以名篇,幽王為犬戎所殺,平王立而東遷洛邑,晉文侯迎送安定之,故錫命焉。”顯然,《書序》和孔安國傳所說正確——我們不可以簡單指斥其為“偽作”。

經文:

王若曰:“父義和丕顯文武克慎明德升於上,敷聞在下惟時上帝,集厥命於文王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辟越小大謀猷罔不率從肆先祖懷在位。”

“嗚呼!閔予小子嗣造天丕愆殄資澤於下民侵戎我國家純即我禦事罔或耆壽俊在厥服,予則罔。曰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嗚呼!有績予一人,永綏在位。”

“父義和!汝克紹乃顯祖汝肇刑文、武用會紹乃辟追孝於前文人汝多修我於艱,若汝,予嘉。”

王曰:“父義和!其歸視爾師寧爾邦用賚爾秬一鬯卣弓一,彤矢百,弓一,盧矢百,馬四匹。父往哉!柔遠能邇惠康小民無荒寧簡恤爾都,用成爾顯德。”

語譯:

周平王說:“尊敬的族父義和,回顧周朝的歷史,因為光耀天地的偉大文王和武王能夠謹慎治國,努力造福民眾,他們的功德之大,上感動天地,下深得民心。因此上帝將再次一統天下的使命賦予文王、武王。公卿大夫們能對先王正確輔佐、引導,先王也能採納眾公卿的各種謀略和建議,所以先王才能順利建立周朝,安穩治理天下。”

“唉,很不幸,我在上天給周朝降下大禍患的情況下即位。我不曾廣布福澤於民眾,這時卻有很多部族侵略周朝。現在王室的治事大臣們,缺乏老成持重者,我本人很難勝任天子之職,只能依靠你們這些祖輩或者父輩的諸侯國君了,希望大家多多體恤王室,為天子分憂。有你們的支持擁護,我便能正常履行天子之職,治理天下。”

“族父義和,你能繼承祖先康叔的精神,光大了康叔的功業,治理好文武百官,最先聯合眾諸侯國輔助我,這種行為是繼承光大祖先的功德。你有很多優點,最大的優點是在周朝王室陷入艱難之際,保衛天子,我必須嘉獎像你這樣的人。”

周平王說:“族父義和,希望你回晉國後整治好軍隊,安定晉國。我賞賜給你一卣香酒用以祭祀祖先。再賞賜給你一副紅色之弓,一副黑色之弓,一百支紅箭,一百支黑箭,四匹馬。回去吧,回到晉國後,要安撫晉國周邊的夷狄,親近本國民眾,關愛民眾,讓民眾過上安寧的生活,千萬不要貪圖安逸,荒廢政事。只要專心致志治理好晉國,你就能成就自己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