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僅是大教育家,還是大法學家(三)

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發布時間: 2023-07-23

經義:

周穆王最後再次重申“明德慎罰”(《尚書·康誥》)的重要性。

他強調,治國理政離不開法制,“有德惟刑”、“哲人惟刑”;一切案件都要以法律為準繩,“無疆之辭,屬於五極”。

歷史表明,三代的法治精神並沒有被後人很好地繼承下來。秦漢以後,有一股將法治與德治,禮與刑對立起來的潮流,這對法治的破壞作用相當大。明清兩朝,國家法務甚至成為刑名師爺的事。

孔子作過魯國最高執法長官大司寇,他主張先禮教然後刑罰,但絕不是輕視、否定法治。《尚書·呂刑》中說“伯夷降典,折民惟刑”,孔子指出,這句話是說先有禮教再有法教。古代教化,就是先禮教,再施之以刑罰,這樣刑罰才會少用。而當今正好相反,不講禮只重刑,結果犯法的人就多。西漢伏生《尚書大傳》記孔子言:“古之刑者省之,今之刑者繁之。其教,古者有禮然後有刑,是以刑省也;今也反是,無禮而齊之以刑,是以繁也。《書》曰:‘伯夷降典禮,折民惟刑。’謂有禮然後有刑也。”

《管子·權修》說:“教訓成俗而刑罰省。”孔子還用蠻人吳越與中國禮俗相比較,證明禮教對於法治的重要作用。只有禮義流行,刑法才能真正施行。《尚書大傳》記載:“子曰:‘吳越之俗,男女同川而浴。其刑重而不勝,由無禮也;中國之教,內外有分,男女不同椸枷(yí jià,意思是衣架——筆者注),不同巾櫛(jīn zhì,巾和梳篦,泛指盥洗用具——筆者注)。其刑重而勝,由有禮也。語曰:夏後不殺不刑,罰有罪而民不輕犯。”

孔子不僅是大教育家,還是大法學家。他主張法律要有穩定性,從審判過程到法律條文都是這樣。孔子感歎殷人的法律有章可循,春秋亂世法制混亂:“‘茲殷罰有倫’,今也反是,諸侯不同聽(聽,議獄,斷案——筆者注),每君異法。聽無有倫,是故知法難也。”(《尚書大傳》)

《呂刑》多次強調執法用“中”,用“中”指用刑適當,當重則重,當輕則輕。不是不用重典、不能輕罪重罰,而是要根據不同案情,不同時代,掌握量刑的輕重。當案情不能確定時,要從輕;在民心浮躁的亂世,要用重刑,以達到以刑去刑的效果。

孔子身處禮樂崩壞,社會秩序大亂的春秋時代,所以他行政風格剛猛,用重典治國,這是魯國大治的根本原因。

魯定公十四年(前496),孔子五十六歲,做魯國的大司寇並代理行使宰相職務,他執掌朝政七天就依法誅殺魯國名士少正卯,且公開在宮殿門外行刑,在朝廷上暴屍三日。

弟子子貢對此感到不解,他向孔子進言:“這個少正卯是魯國名人啊,現在老師您執掌朝政首先就殺掉他,可能有些失策吧?”孔子回答,根據禮制,通達事理卻又心存險惡;行為怪僻而又堅定固執;言語虛偽卻又能言善辯;對怪異的事知道得過多;言論錯誤還要為之潤色。這五種大惡只要有其中之一,就免不了受正人君子的誅殺。少正卯五毒俱全,不可不及早除掉。《孔子家語·始誅》:“於是朝政七日而誅亂政大夫少正卯,戮之於兩觀之下,屍於朝三日。子貢進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今夫子為政而始誅之,或者為失乎?’孔子曰:‘居,吾語汝以其故。天下有大惡者五,而竊盜不與焉。一曰心逆而險,二曰行僻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免君子之誅,而少正卯皆兼有之……此乃人之奸雄,有不可以不除。’”

《禮記·王制》記錄古代帝王治理天下的各種制度,包括“四誅”,其中之一就是:“行偽而堅,言偽而辯,學非而博,順非而澤,以疑眾,殺。”孔子殺少正卯,顯然有其法律依據。

孔子為達到以刑去刑的效果,才對名大夫公開行刑,暴屍於朝。結果魯國大治,乃至社會上“路不拾遺,男女分途”。(《史記·孔子世家》)

《淮南子·氾論訓》將孔子作為“善罰者,刑省而奸禁”的典範。文中說:“故聖人因民之所喜而勸善,因民之所惡而禁奸,故賞一人而天下譽之,罰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賞不費,至刑不濫。孔子誅少正卯,而魯國之邪塞;子產誅鄧析,而鄭國之奸禁。”

《呂刑》說“刑罰世輕世重”,孔子“執兩用中”,量刑該重就重,可謂得此真精神!

經文:

王曰:“嗚呼!敬之哉!官伯族姓。朕言多懼,朕敬於刑,有德惟刑。今天民,作配在下明清於單辭,民之罔不中聽獄之兩辭。無或私家於獄之兩辭。獄貨非寶,惟府辜功報以庶尤。永畏惟罰。非天不,惟人命。天罰不,庶民罔有令政在於天下。”

王曰:“嗚呼!嗣孫,今往何監,非德?於民之,尚明之哉!人惟刑。無疆之辭,屬於五極咸中有慶受王嘉師監於茲祥刑。”

語譯:

周穆王說:“哎,各位諸侯國君和同姓官員們,你們要慎重對待訴訟刑罰問題。我今天的講話特別強調敬畏。之所以必須謹慎對待刑罰,是因為要想造福於民,刑罰不可或缺。上天養育萬民,我們的政權要在人間配合上天,替天行道。審理案件時,應該明查一面之詞,要想治理好,你們必須全面公正地聽取訴訟雙方的供詞,不要偏袒任何一方以謀私利。受賄所得的財物不是什麼好東西,它只能給你帶來懲罰,如果你們受賄,我會像懲罰庶民一樣將你們繩之以法。你們要永遠以敬畏之心對待刑罰。我們替天行道,不是上天不公平,而是犯罪者自取其辱。如果我們不嚴懲受賄者,天下萬民就不能享受善政。”

周穆王接著說:“哎,後代子孫們,你們以後用什麼來引導自己呢,難道不是純潔的品德嗎?對於民眾的訴訟案件,要仔細審察呀!治理國家離不開訴訟和刑罰。審理案件時,要仔細認真研究形形色色的案件和訟詞,做到刑罰符合五刑等法律條文的規定。如果案件都能判決得公正適當,那就是善政。你們輔助天子治理萬民,必須重視刑罰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