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與財、義與利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係(《程典》一)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3-07-16

經義:

《程典》是周人謀取商王朝政權、“剪商”過程中的一篇重要文獻,是文王居程地時對廣大諸侯所作的訓誡。它發生在商紂聽信崇侯進言,囚禁文王之後。此時與商人直接衝突的時機還不成熟,所以文王勸告眾諸侯謹慎搞好內政,靜以待時。

但當時周人已經坐大,崇侯虎注意到這一點,他勸告商紂王:周文王(即西伯)不斷積累善行,天下眾多諸侯都歸向他,這會對您不利呀!於是紂王就把文王囚禁在羑裏。文王重要謀臣閎夭(hóng yāo)等人十分擔心,想方設法找來有莘(shēn)氏的美女,驪戎地區出產的駿馬,有熊國出產的好馬,還有其他珍奇寶物,通過殷的寵臣費仲獻給紂王。紂王見了這些寶物,高興得忘乎所以,說:“這些東西有了一件就可以釋放西伯了,何況這麼多呢!”於是赦免了西伯,還賜給他弓箭斧鉞,讓他有權征討鄰近的諸侯。還告訴文王說西伯壞話的是崇侯虎。西伯為表忠心,歸國之後立刻獻出了洛水以西的土地。《史記·周本紀》記載:“崇侯虎譖西伯於殷曰:‘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將不利於帝。’帝紂乃囚西伯羑裏。閎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有熊九駟,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紂。紂大說,曰:‘此一物足以釋西伯,況其多乎!’乃赦西伯,賜之弓矢斧鉞,使西伯得征伐。曰:‘譖西伯者,崇侯虎也。’西伯乃獻洛西之地。”

《程典》篇章佈局嚴謹,開篇述著作緣由,篇尾是文王的總結、叮囑。中間以慎德、慎人、慎制、慎地、慎用——治國理政的五個維度層層展開。其中慎德是基礎。

牛鴻恩教授注意到《程典》與《大學》有重要思想關聯,且《程典》的論述更中正合理。《程典》中的“五慎 ”,《禮記·大學》寫作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爭民施奪,猶言與民爭利——筆者注)。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牛鴻恩教授寫道:“慎德、慎人、慎制、慎地、慎用五項和‘德開乃無患’,與《禮記·大學》‘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二者何以如此相似?《大學》中的五項,本文合財、用為一,外加‘慎制’,其條四項完全相同。平心而論,本文的五項可能更合理。”(牛鴻恩:《新譯<逸周書>》,臺灣三民書局2015年版,第107頁。)

《大學》屬注重內在修養的思孟學派,所以有“德本”、“財末”之說。不幸的是,後世儒者將德與財對立起來,看到《大學》講“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就認為所有搞經濟,為國理財都是“與民爭利”,所有搞經濟的人、理財家都是《大學》嚴厲批判的“聚斂之臣”,這種錯誤觀念對宋以後的政治經濟產生了很大負面影響。殊不知,所有這一切,都是在“生財有大道”、“仁者以財發身”的背景下講的,所以德與財、義與利應該是相輔相成,而非截然對立。

參照《程典》,我們能清楚地看到“五慎”之間層層遞進,是一以貫之的整體,證實了德與財、義與利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

經文:

維三月,既生魄,文王令六州之侯奉勤於商商王用宗讒,震怒無疆,諸侯不娛,逆諸文王文王弗忍,乃作《程典》,以命三忠。曰: 

助余體民,無小不敬。若毛在躬,拔之痛,無不省政失患作,作而無備,死亡不誡誡在往事,備必慎思備慎用,思用慎地,思地慎制,思制慎人,思人慎德德開,開乃無患

語譯:

遷居程地後的某年三月中上旬,周文王召集雍、梁、荊、豫、徐、揚六州諸侯,要求他們恭敬服事商王朝。此前商紂曾聽信崇侯讒言而大發雷霆,嚴厲責罰文王,因此諸侯們聽聞文王指示後很不樂意,並上書陳述意見。文王不敢懈怠,就作了《程典》訓誡諸侯及三卿大夫,說道:

你們要襄助我體恤民眾!凡民生之事,無論多麼細微,都要誠心敬意。如同毛髮長在身上,稍一拔動立馬就會感到疼痛一樣,時刻保持警省。政治上的混亂失敗,往往源於積患已久而不加防備,死到臨頭而不知警醒。警誡須以歷史為鏡,防備務必謹慎周全。想要做好防備須敬慎於財用,想要謀求財用須敬慎於土地,想要利用土地須敬慎於制度,想要完善制度須敬慎於用人,想要獲得人力須敬慎於德行。盛德澤被萬民,就不會有禍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