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三代已經通過增加貨幣供應量刺激經濟(《大匡》二)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3-06-23

經義:      

英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1842-1924年)在其名著《經濟學原理》中說過,兩種文化形式主導人類社會:一是經濟,另一個是宗教。

但宗教對經濟的影響常常為世人所忽略。發生於1845年至1850年間的愛爾蘭大饑荒,導致上百萬人死亡,英國統治下的愛爾蘭人口銳減了將近四分之一。在當時最富裕的國家,造成這種大悲劇的重要原因,就是英國政府篤信自由市場經濟,認為愛爾蘭人的苦難來自於上帝的旨意,政府沒有必要進行干預。宗教信仰強化了政府不作為!

我們看《大匡》周人採取的救荒措施,會發現它完全是理性的全民動員。即使涉及與宗教性事務相關的祭祀,也要服務於救災的實際需求。大荒行祭祀之禮時,只祈禱不接待賓客,也不舉行大規模享祀,“祈而不賓祭”。

三千多年前,周人就擺脫了宗教的束縛,將政治經濟政策建基於理性和人文精神之上,這是怎樣超越時代啊!要知道,直到今天,當新冠疫情全球肆虐的時候,還有不少西方發達國家少有作為,諸多平民百姓只能匍匐在角落裏祈求上帝。

周人救荒已使用金融手段。因為災荒中物資短缺,必然導致貨幣貶值,經濟衰退。這時要多鑄造大面額的貨幣(母),讓它與小面值的貨幣(子)一起流通,以刺激經濟。就是文中所說的“幣租輕,乃作母,以行其子”。

據《國語·周語下》,景王二十一年(西元前 524 年),周景王準備鑄造面值大的錢幣,廢除面值小的錢幣,遭到周大夫單穆公的反對。單穆公明確指出“民患輕,則為作重幣以行之,於是乎有母權子而行”,這是一項古代制度。說明在災荒之年,增加貨幣供應的作法由來久遠。他介紹說,古時候天災降臨,政府就統計財貨的多少,權衡錢幣的輕重,以便賑濟百姓。若百姓嫌錢輕物重,就鑄造大錢來行用,大錢和小錢按一定比率流通,百姓都得益。若百姓嫌錢重物輕,就多鑄小錢來行用,也不廢止大錢,小錢和大錢按一定比率流通。這樣,無論是通行小錢大錢,都有利於百姓。“古者,天災降戾,於是乎量資幣,權輕重,以振救民。民患輕,則為作重幣以行之,於是乎有母權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則多作輕而行之,亦不廢重,於是乎有子權母而行,小大利之。”

《管子·山權數》的作者將擴大貨幣供應的救荒措施上溯到夏禹、商湯時代,足見此一善政或許遠在周文王之前,文中說:“湯七年旱,禹五年水,民之無𥼷 (zhān,稠粥——筆者注)有賣子者。湯以莊山之金鑄幣,而贖民之無𥼷賣子者;禹以曆山之金鑄幣,而贖民之無𥼷賣子者。”

考古學證據表明,春秋戰國時無論布幣,刀幣和圓錢等都有等級。以春秋空首布為例,原始空首布、平肩弧足空首布、削肩弧足空首布、聳肩尖足空首布,它們都有大小兩種類型;1980年內蒙古土默特左旗哈素公社二十家子村出土了多種戰國初期的魏國釿(jīn,戰國時期東方各國多以“釿”為單位——筆者注)布,面文多“安邑二釿”、“安邑一釿”、“安邑半釿”、“梁二釿”、“梁一釿”、“梁半釿”等,說明先秦確實存在不同面值的等級貨幣,子母相權在當時可能是普遍作法。

在紙幣沒有發行的時代,中國夏商周三代已經通過各種手段增加貨幣供應量刺激經濟,並有針對性地惠及弱勢群體,而不是大水漫灌式地撒錢,這在人類經濟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經文:

及期日質明,王麻衣以朝,朝中無采衣。官考其職,鄉問其利,因謀其災匡於眾,無敢有違。詰退驕頑,方收不服,慎惟怠墮,什伍相保動勸遊居,事節時茂,農夫任戶,戶盡夫出。農廩分鄉,鄉命受糧,程課物征,躬競比藏藏不粥糴,糴不加均賦灑其幣,鄉正保貸,成年不償,信誠匡助,以輔殖財,財殖足食,克賦為征數口以食,食均有賦外食不贍,開關通糧。糧窮不轉,孤寡不廢,滯不轉留戍城不留,眾足以守出旅分均,馳車送逝,旦夕運糧

於是告四方遊旅:旁生忻通,津濟道宿,所至如歸幣租輕,乃作母,以行其子,易資貴賤,以均遊旅,使無滯無粥熟,無室市權內外以立均,無蚤暮閭次均行,均行眾從積而勿□,以罰助均,無使之窮平均無乏,利民不淫

無播蔬,無食種以數度多少,省用。祈而不賓祭,服漱不制。車不雕飾,人不食肉,畜不食穀國不鄉射,樂不牆合牆屋有補無作,資農不敗務。非公卿不賓,賓不過具哭不留日,祭降一等庶人不獨葬,伍有植,送往迎來,亦如之。有不用命,有常不違

語譯:

到了約定日期,天剛亮文王便素服上朝,百官也身穿素衣,沒有人著彩色官服。朝會上詳細考察各級官員的履職盡責情況,全面瞭解各鄉有利和不利的條件,然後謀劃救荒措施。要求廣泛救助大眾,沒人敢違抗不遵。打擊查處驕橫頑劣的人,收捕放逐不服從教化的人,謹慎安排怠惰散漫之人,務必使鄉間什伍相聯相保。勸勉那些遊手好閒之徒檢點節制,勤於正務。鼓勵農夫承擔起養家之責,家中全部男丁都要外出耕種。農家的糧倉分鄉管理,命令各鄉都要積存糧食。徵收農稅時要實地考察,根據農戶豐歉程度上繳稅糧。各地要爭相儲藏徵收上來的稅糧。這些儲糧不得輕易賣出,也不能囤積居奇,確有需要時須平價出售。大荒之年,官府要下拔專項救濟貸款,由鄉正核定借貸民眾的資格並做擔保。到了好年景也不急於要求民眾償還,使他們真正得到救助,增加收入。待到財產豐足、衣食無憂時官府再收回貸款。除了長期貸款外,還要按人口數分配應急口糧,發放口糧的多少,以普遍均平、人人都不挨餓為標準。有外鄉糧食告急時,就要打開關門調糧救濟。若本地糧食也不充足就不要轉運,要確保孤兒寡母等特別困難群體口糧的持續供給;如果糧食有積滯,就要轉運出去,不得留存。撤回大部分戍邊守城將士,只保留防守兵力即可。調動軍隊參與救荒賑災,駕駛車輛早晚不停地運糧。

同時通告天下遊商旅客,歡迎廣泛合作,愉快交易。完善渡口、車馬、住宿等設施和服務,使客商們賓至如歸。如果商稅錢幣貶值,國家就鑄造幣值更大的錢,代替幣值較小的錢用於商業流通。錢有輕重而幣分大小,有利於客商們平衡物價,暢通貿易。不准出賣熟食,嚴禁黑市交易。權衡內外遠近的差異,均平各地物價,要保持穩定,不能朝夕波動。商旅們的居住次第有序,市場各行業的分佈均勻合理,商家都遵照市場佈局經商。對那些故意捂貨不售的商家,要果斷查處,通過懲罰不法恢復市場秩序,避免出現糧物緊缺。市場公平均衡,不要陷入短缺,人人都有利可得,但不要太過分。

不得丟棄菜蔬,不得吃掉種子。量入為出,厲行節約。行祭祀之禮時,只祈禱不接待賓客,也不舉行大規模享祀。禮服髒了就清洗,不縫製新的。車輛不雕刻紋飾,人不吃肉食,牲畜不用糧食飼養。國家不舉辦鄉飲酒禮和各種射禮,不演奏樂舞。宮牆房屋若有損壞,只修補而不新建。但一定要資助農戶再生產,確保不妨害農事。非公卿不當作賓客接待,接待也不鋪張浪費。凡有喪事,哀哭當天結束,祭祀的規格遞減一等。普通百姓不單獨埋葬,由各伍統籌安排。其他送往迎來之禮,均要簡化節省。對不執行救荒政令者,依法懲辦,絕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