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3-06-10
經義:
中國的大一統的“天下觀”,反映到軍事外交領域,就是天下無“敵”思想,王者無外,戰爭目的不是消滅敵方人民,而是救民眾於水火,只誅殺首惡及其僕從。《孟子·滕文公下》稱為“弔民伐罪”,慰問敵方受苦的人民,討伐敵方有罪的統治者;“救民於水火之中,取其殘而已矣”,把敵國人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除掉他們的暴君。
孟子認為,因為我方施行“天下為公”、“天下為民”的仁政,取得天下人之心,天下人自然歸順,所以能夠消滅真正的敵人(首惡),無敵於天下。
他舉商代第一位王湯的例子說,當年湯居住在亳地,與葛國為鄰國。葛伯放縱無道,不祭祀先祖。湯派人問他為何不祭祀,葛伯回答:“我國沒有供祭祀用的牲畜。”湯就派人送給他牛羊。葛伯卻把牛羊吃了,而不去祭祀;湯再次追問,葛伯又說沒有祭祀的穀物。湯就叫亳地的民眾去替他耕種,年老體弱的送飯。葛伯乾脆帶人搶奪送酒肉飯菜的人,不肯給的就殺掉,連小孩子都不過。因為葛伯連小孩都殺,湯才去征討他,天下人都說:“湯不是要把天下變為自己的財富,是為了給平民百姓報仇。”湯王征討從葛國開始,征討十一次,天下無敵。《孟子·滕文公下》:“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放而不祀。湯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犧牲也。’湯使遺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湯又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粢盛也。’湯使亳眾往為之耕,老弱饋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奪之,不授者殺之。有童子以黍肉餉,殺而奪之。《書》曰:‘葛伯仇餉。’此之謂也。為其殺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內皆曰:‘非富天下也,為匹夫匹婦復讎也。’‘湯始征,自葛載。’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
孟子上述思想源於西周軍禮,其軍事外交始終基於道德原則。記述西周軍禮的《司馬法》也同《逸周書·小明武》一樣,主張討伐那些不行王法、對人民犯罪的統治者,勝利後努力恢復敵方人民的正常生產生活,包括立賢君,恢復一般官吏的職位等等。“既誅有罪,王及諸侯修正其國,舉賢立明,正復厥職。”
《司馬法》還將上古軍禮,諸多軍事法規和戰場紀律總結為六種德行,包括:追擊潰敗的敵人不超過一百步,追蹤主動退卻之敵不超過九十里,這表示禮讓;不殘殺喪失戰鬥力的敵人並哀憐它的傷病人員,這表示仁愛;等敵人佈陣完畢再發起進攻(特別是戰車方陣作戰時),這表示誠信。爭大義而不爭小利,這表示戰爭的正義性;赦免投降的敵人,這表明軍隊的勇敢;能夠預見戰爭開始和結局,這表示統帥的智慧。並指出,根據“禮、仁、信、義、勇、智”六德按時教育民眾,作為約束民眾的準則,這是古來治軍作戰的方法。《司馬法·仁本第一》:“古者,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是以明其禮也。不窮不能而哀憐傷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爭義不爭利,是以明其義也。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知終知始,是以明其智也。六德以時合教,以為民紀之道也,自古之政也。”
隨著戰爭技術等諸多因素的變化,三代軍禮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其軍事外交的道德原則在戰國時期演化為義戰思想——為正義而戰,而不是為私利而戰,這一思想持續影響到21世紀的今天。
經文:
語譯:
征戰攻伐的基本原則是,務必先爭取有利地勢,然後等待並順應天命,選擇最佳時機出擊——觀今宜鑒古,順天應時需考察歷史經驗,以研判當下形勢。凡所討伐攻擊者,必為政治敗壞之國。摧毀其險阻地形,解除其抵抗能力,再推行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教化,使當地民眾都得到利益。對鰥寡孤獨等生活無依的群體,要承擔社會責任妥善安置。五常教化是治理的關鍵和根本,根深則葉茂,其他美好事物就隨之而來。
敵國朝中盛行著虛偽浮誇之風,後宮美女成群、奢侈靡亂。良田荒蕪,成為君王追逐禽獸、馳獵娛樂的場所。在高臺華屋遊玩觀賞,其下挖池築丘,引清泉環繞。國君縱情享樂沒有休止,民眾徒勞無獲苦不堪言。上位者發佈陷民於困苦的政令,百姓們忍無可忍極口詛咒。敵國上有昏君敗政,下有沸騰民怨,我方軍隊便領天命出征討伐,用軍事武裝的力量推行治道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