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聖外王,修己治人——鑄牢六經書院的道術基業

作者: 翟玉忠   發布時間: 2023-06-04

圖注:

1、表中左右兩邊時間只是相鄰事件發生的大致日期,左右兩邊日期並不完全對應。

2、“農牧冶金業西來”,指四五千年前,特別是4000年前後小麥種植、牛馬羊牧養和青銅冶煉等技術由歐亞大陸中西部地區大規模傳入中國文明核心區。包括3000多年前馬拉戰車技術的傳入,深深影響了中華文明的進程以及王官之學的形成。

3、“始於西元前一世紀”,指印度佛教傳入新疆地區的時間。

4、本圖重點是道術及其時代意義,不是表達中國文化的演進,所以宋以後“儒家獨尊”沒有畫出。

5、“再造文明”一欄中西文化的因數交流互鑒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並不是說“中西交流”階段才有“中國道德化人文學術”與“西方去道德化物質文明”的交流互鑒。

編者按:2023年5月20日至21日,六經書院第一次工作會議在北京東城雪蓮亮點文創園舉行。以下是翟玉忠先生5月21日所作的主旨報告。

我們事業的核心是什麼,是思想,是人類智慧的巔峰之一——內在道德修養與外在行為事業、修己治人相統一的道業,是包含宇宙和人生正確道路的整體學問,《莊子·天下篇》稱為“內聖外王”、“道術”。相對於道術,諸子百家重點研究某一方面的學問,是方術。方術是道術的一部分,二者互補而非截然對立。

西方文化中,研究外在客觀事物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研究內在情感智慧的宗教兩分。中國文化不是這樣,它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同情感道德相統一,全部學術都是道德化的,即使在軍事上,也講“以仁為本”。(《司馬法·仁本第一》)——這是中國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的重要不同點。

去道德化是現代西方文明的重要特徵,無論在現實中還是在學術上都是這樣。經濟學家文一教授認為,十一世紀末開始的十字軍東征不可逆轉地破壞了維繫中世紀歐洲統一意識形態與政治秩序的道德原則,作為現代西方文明的基礎,文藝復興進一步演化為世俗主義的玩世不恭、人欲膨脹及人性泯滅。他寫道:“文藝復興是一次人類‘物欲’的大解放和‘肉欲’的‘大放蕩’。這不僅是一個犯罪率飆升的時代,而且是強姦、獸交、雞奸、拐騙、妓女和多種性病(尤其是梅毒)開始在歐洲爆發和流行的時期。人體藝術(包括裸體油畫和雕塑)在這個時期的廣泛流行就不足為奇了,因為就連教皇和紅衣主教都帶頭出錢贊助這種藝術活動。”【1】

為了讓大家對基於道德的宇宙人生的整體學問——道術一目了然,我作了上面這張“修己治人道術一覽圖”。它展現的不是學術史,而是道術的組成及其現代意義,所以圖中沒有畫出宋明理學。實際上宋明理學在中國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因為它處在中華文明第二期和第三期之間,深深影響了當代。

道術是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術(法)統一的整體,聯通形上、形下的是“名”。所以在中華文明第二期,對於集諸子百家之大成的黃老之學,西漢學者劉向稱黃老色彩濃重的名家經典《尹文子》:“自道以至名,自名以至法”。(《文獻通考·經藉考》)《史記·太史公自序》引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稱黃老道家:“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cuō,摘取——筆者注)名法之要。”

道術源自中華文明第一期西周王官學,孔子將其提煉、刪定為六經。《莊子·天下篇》講得特別清楚:“(內聖外王,本數指道、末度指法)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六經中的《春秋》也是“舊法、世傳之史”,孔子顯明其義理而已。

孔子時社會大亂,禮樂崩壞,學術上開始“道術為天下裂”,形成方術——諸子百家,這是中華文明第二期諸子百家強盛的時代。宋以後,百家之一儒家取得獨尊地位,直到21世紀還有人將中國學術的一切都裝在儒家筐子裏,這都是“道術為天下裂”的結果。

這裏所說的“分裂”並不像西方學術碎片化那樣,不斷細分的學科間彼此隔絕甚至對立,事實上它一直由道術維繫,至少在漢代仍是這樣。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論諸子百家:“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就是說諸子百家各自推崇自己的長處,深究事物的始末,以闡明它的要旨,儘管有些弊端,但探究這些學問的根本,也都是《六經》的支流。

為將道術與諸子百家統一起來,我們不僅借用了黃老的道、名、法概念,還借用了孔子的“孔門四科”概念,因為諸子與孔門後學關係很大,實際是孔子四科的進一步發展,從《史記·儒林列傳》中能明確看到這一點。孔子死後,弟子子夏在今山西、陝西間黃河左右一帶(西河)教書,受業弟子包括道家的田子方,法家、兵家的吳起,墨家的禽滑厘等——子夏在孔門弟子中屬文學科,以治經傳經為業。

除了道術的根本經學(文學、《漢書·藝文志》六藝略),孔門其他三科分別是:

德行科,多闡述形上之道,主要對應儒學。諸子百家都講內聖智慧之學,但儒學主教化,最為突出。在實用技藝中,與《漢書·藝文志》中的方技略最為相關,中醫講“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作為生生之具,方技的最高境界還是養心,德行的修養;

言語科,連接形上形下,是一切事功的基礎,孔子云:“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在實用技藝中,與《漢書·藝文志》中的詩賦略最為相關。言語科除了名學,還有“通上下之志”的縱橫術,名學重正,縱橫術重奇,不奇無以說服人;

政事科,多闡述形下之術,主要對應黃老道家和本於黃老道家的法家。在實用技藝中,與《漢書·藝文志》中的兵書略和數術略最為相關。其實我們很難將兵家與法家分別開來,因為中國文化中內政與外事不是明確劃分的,武事也重視善政,政治上的勝利,《商君書·戰法》所謂“凡戰法必本於政勝”。還有《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農家、陰陽家皆與政事關係密切,這裏不再一一列出。

我們用經學、子學構成的孔門四科闡述道名法、內聖外王一以貫之的道術,補充以實用技藝,這樣就能看到中國文化的整體面貌,本來面貌。所以說孔門四科是我們的思想理論主體。在返回此本、歸於此正的基礎上,我們才談得上與西方文化相結合,再造人類文明。

最近左右派的朋友都攻擊我們抱殘守缺,泥古不化。為何兩面不討好?原因不是我們對待西方的態度,而是因為我們犯了一個現代學術的大忌諱——沒有全盤否定中國本土學術體系,還試圖闡明內養外用圓融不二的道術。

事實上,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就有人指出不能走胡適路線全盤西化,要警惕被同化、被征服(美其名曰“充分世界化”),現代化不等於西方化。經濟學家劉絜敖教授寫道:“‘科學化’與‘近代化’,並不與‘歐化’同義,所以我們雖科學化近代化而不必歐化……我們應該尊重我們獨立自尊的文化與民族,不可在與歐美文化接觸之時,便為歐美文化所同化。”【2】

為何近百年後,國人還不能打破“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除了西方文化的強大,還因為中國文化的衰弱——不是中國文化天生就弱,而是複雜曲折的遭遇使它由強轉弱,這真是歷史的大不幸。所以我們更要恢復中華道術、中國古典學術體系,否則就無法真正實現中西互鑒,進而建立一個中西融和貫通的新文化。

中國上古就是一個世界的中國。中華文明的第一期,從四千多年開始,就有大量歐亞大陸中西部的先進文化因數進入東亞,主要是牛馬羊這類不與人爭食的食草動物、小麥和青銅冶金技術的引入,生產力的發展極大促進了以中原為中心的政治共同體的形成,中華道術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從西元前一世紀開始,佛教進入新疆,一個世紀後又進入中原。一方面佛教中國化使其成為一種世界宗教,另一方面中國文化佛教化導致出現宋明理學,儒家獨尊確立,影響至今;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資本主義文明侵入中國,中國本土文化受到巨大衝擊,復興之路艱難。目前我們仍處於中西交往、交流的階段,距離中西會通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至於東西方如何互鑒,我在另一篇報告中提出了三條路徑,諸位也可進一步探索,這裏不展開論述。需要謹記的一點是:中國文化絕不是落後的,我們只是科技上一時落後——這也即將成為歷史,我們正在快速追趕反超。植根於自然人倫的道德化的中國文化能在很大程度上貢獻未來世界。我很贊同南懷瑾先生的觀點:“中國累積數千年的文化精神,足可補救物質文明的缺陷。”【3】

道是天下人的公道,道術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五千年的正確路線,是人類持久和平與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資源——這是我們事業的時代意義、世界意義之所在。

目前的關鍵工作,是鑄牢我們的思想內核,這樣六經書院就會立於不敗。至於海內外宣傳和政治經濟資源的爭取,那是一個長期和複雜的過程,希望大家能夠目光遠大,群策群力。

從事於道,這種偉大的事業沒有明確的前路可循。我們只有腳踏實地,砥礪前行!

注釋:

【1】文一:《科學革命的密碼》,東方出版中心2022年版,第93頁。

【2】劉絜敖:《中國本位意識與中國本位文化》,1935年6月。收入羅榮渠主編:《從“西化”到現代化——五四以來有關中國的文化趨向和發展道路論爭文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3】南懷瑾:《人文世界》創刊詞,197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