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運衰落的根子在於文化衰弱(一)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3-04-04

經義:

明清學者早就注意到,《逸周書》中有多篇兵家文獻。近人劉起釪先生認為《武稱》《允文》《大武》《大明武》《小明武》《柔武》《武順》《武寤》《文政》《武紀》等十餘篇,皆是戰國兵家之作。(劉起釪:《尚書學史》,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97頁。)

這引起了迂腐理學家們的“驚詫”。在他們看來,西周聖王的仁義之師,根本不需要謀略,甚至連情報工作、間諜都不需要!這種理想主義的戰爭觀在孟子對《尚書》類文獻的評價中表現得特別明顯。據《孟子·盡心下》,孟子讀《尚書·武成》,看到由於死傷過多,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漂了起來,慘烈的戰況讓他感到不解,因為在孟子的頭腦中,武王那類最仁愛的人去討伐商紂王那類最不仁愛的人,應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容易。他感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策,竹簡——筆者注)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的迂腐之論對後世影響很大,乃至影響了21世紀學者對《武稱》的斷代。明初方孝孺荒唐地認為,《逸周書》兵家言簡直就是不仁不義:“王者之師,禁亂除暴,以仁義為本,其《大武》篇則曰:‘春違其農,夏食其穀,秋取其刈,冬凍其葆。’不仁孰甚焉?其《大明武》篇則曰:‘委以淫樂,略以美女。’不義孰甚焉?此後世稍有良心者所不忍為,曾謂王者之用兵乃若是乎?”(朱彝尊:《經義考新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410頁。)

另一位明代學者胡應麟用“乖謬”二字形容《逸周書》兵家言:“《周書》卷首十數篇,後序皆以為文王作,而本解絕無明據,且語與書體不倫,蓋戰國纂集此書者所作,攙入之冠於篇首也。至《大武》《武稱》等解,尤為乖謬,近於孫、吳變詐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三十四戊部·三墳補逸下》)

方孝孺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明惠帝)的重要文臣,《明史·方孝孺傳》記載:“及惠帝即位,召為翰林侍講。明年遷侍講學士,國家大政事輒咨之。”如果一個朝代的頂尖學者都認為重視軍事謀略意味著“政治不正確”,那麼軍人、軍事之地位可見一斑——中國國運衰落的根子在於文化衰弱,而文化衰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後儒對經典的誤讀!

今天,諸多學者變本加厲,近乎徹底放棄了中國文化和中國學術的主體性,認為中國文化已經過時,只適用於農業時代。從戰略思維到生活方式,唯以西學馬首是瞻。名曰“現代化”,實為數典忘祖、全盤西化,沉淪於文化殖民的境地不能自拔!

據《戰國策·秦策一》,春秋晉國的荀息就引用過《逸周書·武稱》的相關內容:“《周書》有言,美女破舌”,所以本篇相關內容可能出現得很早。牛鴻恩教授堅持《武稱》寫在戰國時期,認為在《孫子兵法》之後,因為“武之間”的“間”字,《左傳》和《周禮》沒有,《孫子兵法》中才有了“間”字。牛教授忽視經典文本流傳的“層層累積”規律,根據某個字的出現時間和用韻情況確定文本寫作時間,這是有問題的。(參閱牛鴻恩:《新譯<逸周書>》,臺灣三民書局2015年版,第59頁。)

對於本篇標題,過去學者多解釋“稱”為宜,相稱,相宜。稱在古代是一種彙集語句的文體,“武稱”意為軍事言論的彙集。李學勤先生解釋長沙馬王堆三號墓所出帛書《稱》篇:“《稱》篇之所以題為‘稱’,是因為‘稱’訓為言(《禮記·射義》注)或述(《國語·晉語》注),並不是像一些作品理解的,是度量的意思。所謂‘稱’,就是指語句的彙集。”(李學勤:《<稱>篇與<周祝>》,收入《簡帛佚籍與學術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經文:

大國不失其威,小國不失其卑,敵國不失其權,岠險伐夷,並小奪亂,□強攻弱而襲不正,武之經也

伐亂,伐疾,伐疫,武之順也

賢者輔之,亂者取之,作者勸之,怠者沮之,恐者懼之,欲者趣之,武之用也

美男破老,美女破舌,淫圖破□,淫巧破時,淫樂破正,淫言破義,武之毀也

赦其眾,遂其咎,撫其□,助其囊,武之間也

語譯:

論軍事行動的十一條指導原則:

一、普適原則。萬乘大國不可讓自己喪失威勢,蕞爾小國不可讓自己忘掉謙卑,匹敵爭勝的國家不可讓自己失去抗衡力量。充分利用地勢,爭取在險要地帶阻擊敵人,在平坦地帶進攻敵人。兼併小國,奪取亂國,防禦強國,攻打弱國,襲擊邪惡失政之國。

二、乘勢原則。趁敵國內政動亂的時候去攻伐,趁敵國暴發疫情的時候去攻伐,趁敵國軍民疲憊的時候去攻伐。

三、活用原則。輔助保護君臣賢明的國家,攻打改造政治混亂的國家。領導者奮發有為,就勉勵他;領導者消極怠惰,就懲罰他。領導者畏懼膽怯,就展示威力使他戒懼;領導者欲壑難填,就投其所好使他墮落。

四、破壞原則。用俊男疏離敵國的君臣關係,用美女破壞敵國君臣的家庭關係,用陰謀詭計誤導敵國的大政方針,用精巧無用的技藝飾品消耗敵國的財力儲備,用奢靡享樂敗壞敵國的政風政紀,用歪理邪說貶損敵國的道統大義。

五、離間原則。赦免敵國俘虜,成全敵國過錯,撫恤敵國民眾,資助敵國財物糧食,收買民心,欲取姑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