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治:選賢任能與“不尚賢”(三)

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發布時間: 2023-03-07

經義:

《尚書·立政》多次強調國家元首不能干涉司法、行政,要選賢任能,用“吉士”、“常人”。

上節“庶獄庶慎,文王罔敢知於茲”,孔傳說:“眾獄眾慎之事,文王一無敢自知於此,委任賢能而已。”北宋王安石注:“君道以擇人為職,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而為天下用,此君臣之分也。”

“無為而治”後來成為國人普遍的治國理想。不僅道家講無為,儒家也講,並將其上推至黃帝、堯、舜。《易傳·系辭下》上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垂衣裳而治”是無為而治的形象化說法;孔子曾感歎:能夠做到無為並使天下大治的人,可能只有舜吧?你看他沒做什麼具體事,只是莊重地面向南坐在王位上罷了。”《論語·衛靈公篇》:“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論語·衛靈公篇》)

請注意,“無為”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領導者因勢而為,進行戰略性決策。戰略、方針確定了,關鍵就是選好賢能,用好幹部。所以用人,選賢任能是實現無為而治的關鍵。《呂氏春秋·士節》說:“賢主勞於求人,而佚於治事。”《荀子·大略》說,做君主的職責是選用賢才,做大臣的職責是處理分內事務。從前舜治理天下,不用事事命令各種事就辦成了。“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詔而萬物成。”

關於任用賢能與無為治道的關係,西漢劉向《說苑·君道》開篇講得好。春秋時,晉平公向聖賢師曠請教如何做君王。師曠回答,人君當行清靜無為之道,愛民、利民,博大仁愛。將任用賢能之士作為根本。同時要有廣闊的視野,明察萬物,不沉溺於世俗的一般見解,不受身邊親信的束縛,目光遠大,見解超群。經常考核官吏的政績,以此來管理下級,這些才是君主所要掌握的。他說:“人君之道,清淨無為,務在博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察萬方,不固溺於流俗,不拘系於左右,廓然遠見,踔然(chuō rán,顯然,昭然——筆者注)獨立;屢省考績,以臨臣下。此人君之操也 。”

史上用賢的一個著名事例是齊桓公聽從鮑叔的推薦,將國政委任給自己的仇人管子,成就了齊桓一代霸業。《說苑·尊賢》說:“管仲,桓公之賊(賊,害,這裏指仇敵——筆者注)也,鮑叔以為賢於己而進之為相,七十言而說乃聽,遂使桓公除報仇之心而委國政焉。桓公垂拱無事而朝諸侯,鮑叔之力也。”

至於道家,《老子·第三章》有“不尚賢”的說法,意思並非反對選賢任能,而是反對任用那些言而無實的爭寵、獻媚之徒,讓臣下不去爭名奪利。《老子河上公章句》注“不尚賢,使民不爭。”:“‘不尚賢’,賢謂世俗之賢,辯口明文,離道行權,去質為文也。不尚者,不貴之以祿,不貴之以官也;‘使民不爭’,不爭功名,返自然也。”

根源於黃帝、老子之學,“歸本於黃老”的韓非子指出,作為君主有兩大禍患:一是任賢,二是妄舉。這裏的任賢正是“不尚賢”的對立面,相互參究有助於我們理解二者的本義。《韓非子·二柄》解釋說,因為君主喜好賢能,群臣就粉飾行為迎合君主的欲望,這樣群臣的實情便無從知曉;群臣的實情無從知曉,君主便無法識別其臣下了。臣下為了自己的利益爭投君主之所好,裝出忠君愛主的樣子,這只會招致禍患。所以越王喜好勇敢,以致民眾大都輕視死亡。楚靈王喜愛細腰,結果國內就有很多甘願挨餓的人。“故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要群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群臣之情不效,則人主無以異其臣矣。故越王好勇而民多輕死;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人臣之情非必能愛其君也,為重利之故也。今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端,開頭,這裏指念頭——筆者注),而使人臣有緣以侵其主。”

顯然,韓非所說的“任賢”指君主依個人私欲與好惡選拔官員,導致臣下爭相迎合(“使民爭”),所用者都是豎刁、子之這樣的小人奸臣,使真正的賢者隱沒不出。這類“任賢”的領導者不是清靜無為,沒有做到真正的選賢任能,因為他讓個人私欲干擾了正道。《淮南子·修務訓》明確指出:“若吾所謂無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

學海行舟,對老子“不尚賢”和韓非“任賢之患 ”本義的探微,讓我們更加懂得:學習經典不可不精研深思,若望文生義,則離聖賢之道遠矣!

經文:

“嗚呼!孺子王矣繼自今我其立政。立事、准人、牧夫,我其克灼知厥若丕乃俾亂,相我受民,和我庶獄庶慎時則勿有間之,自一話一言。我則末惟成德之彥以乂我受民

“嗚呼!予旦已受人之徽言咸告孺子王矣!繼自今文子文孫,其勿誤於庶獄庶慎惟正是乂之。自古商人,亦越我周文王立政,立事、牧夫、准人,則克宅之克由繹之茲乃俾乂國則罔有。立政,用憸人不訓於德是罔顯在厥世。繼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勱相我國家

“今文子文孫,孺子王矣。其勿誤於庶獄,惟有司之牧夫。其克詰爾戎兵以陟禹之跡方行天下,至於海表,罔有不服。以覲文王之耿光,以揚武王之大烈。嗚呼!繼自今後王立政,其惟克用常人。”

周公若曰:“太史、司寇蘇公式敬爾由獄以長我王國茲式有慎以列用中罰。”

語譯:

“啊,你現在已正式親政了,親政以後的頭等大事便是選拔任用官員。我們應尊重以往的優良傳統。治事官、司法官和治民官十分重要,我們應認真考察他們,這樣才能使賢能之士參與政治,協助我們治理好民眾,慎重解決好各項訴訟工作。在國家治理中,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哪怕僅僅是一言一詞,我們也不能忽略職能部門,越俎代庖。只有這樣,周朝才能始終得到賢能之士的支持,治理好國家,造福民眾。”

“唉,我已將所知道的先王優良傳統毫無保留地告訴你了。從今以後,文王的孝子賢孫們,千萬不要在處理各種案件訴訟中犯下大包大攬、越俎代庖的錯誤,要讓真正懂行的負責人去處理。從殷商到文王,在選拔任用治事、司法、治民三個領域的官員時,都能做到既重其能力,又重其人品。總之要慎之又慎,最後才賦予他們職權,這樣國家治理就不會有顛覆性錯誤。選用官員,若任用貪財好利之徒,不考察他們品行、能力和政績,君王便不能創建偉大的事業。從現在開始我們在選官時,堅決不能任用貪利之徒,要選賢任能,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幫我們治理好國家。”

“作為文王的後代,你年紀輕輕已正式親政,承擔起治國使命。在治國理政上,希望天子總攬全局,不要干預具體訴訟工作,充分發揮主管部門的作用。軍事是天子最應重視的領域,我希望您多加關注。在禹帝開創的基業上,極力拓展文明空間,讓普天之下都能享受文明成就。只有這樣才能將文王的事業發揚光大,將武王的事業推向前進。從今以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選拔任用賢能之士。”

關於選用賢能之士,周公最後舉了太史和司寇的例子,他說:“太史、司寇蘇公就是賢能者。蘇公能以謹慎的態度處理訴訟,使周朝長治久安。大家要以蘇公為榜樣,面對訴訟案件,要依照法律謹慎合理地使用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