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孔子處亂世,皆行霸道(三)

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發布時間: 2023-02-12

經義:

秦漢以前,學人一般認為霸道是王道的補充,當天下失序時地方諸侯(伯,通“霸”)以武力維繫天下和平就是霸道。這不似孟子以後,特別是宋以後,將王道與霸道截然對立起來。孟子說孔子門徒沒有談論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事情的,(《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這是信口開河,孔子作《春秋》,盛讚齊桓、晉文霸業。孔子本人相魯,也欲成就霸業,世人皆知。

聖人處亂世必行霸道。不僅孔子如此,周公也是這樣。

據《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周成王的時候,以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原陝縣)分界,把西周王朝統治區劃分為東、西兩大部分,召公鎮撫西部;周公留守洛邑,鎮撫陝縣以東——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分陝而治”。《史記•燕召公世家》:“其在成王時,召王為三公:自陜以西,召公主之;自陜以東,周公主之。成王既幼,周公攝政,當國踐祚……”

周公除了攝政,還承擔著東部方伯的責任,面對東部嚴重的叛亂,其行霸道,以力服天下是勢所必然。比如前面提到的“踐奄”,實際是將奄國從地球上抹去,這對於信奉“興滅國,繼絕世”的三代來說,是很不尋常的。

《多方》中,周公極其嚴厲地警告殷人及眾諸侯不服從周人統治的惡果:“乃有不用我降爾命,我乃其大罰殛之”,“則惟爾多方探天之威,我則致天之罰,離逖爾土”。這完全是霸者風範。因為當時東部反叛、復辟勢力過於強大,遠遠超過居故國的殷人範圍——不能僅憑仁政感化!北宋蘇軾讀完《多方》後感歎:“《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多方》八篇,雖所誥不一,然大略以殷人心不服周而作也。予讀《泰誓》《武成》,常怪周取殷之易,及讀此八篇,又怪周安殷之難也。《多方》所誥不止殷人,乃及四方之士,是紛紛不心服者,非獨殷人也。”(《東坡書傳》)

南宋呂祖謙更是指出,周公強調刑賞以治天下,明明所行就是霸道。他說:“後世以刑賞為霸政,非王者之事。觀周公之待多方,先之以介齎(齎,音jī;介齎,大加賞賜——筆者注)之賞,後之以離逖(離逖,使遠去,引申為流放——筆者注)之刑,申勑(申勑,shēn lài,意思為告誡,宣示詔令——筆者注)明著,炳如丹青,豈亦霸者之事乎?”(《東萊書說》)

孔子執政風格比周公更顯強硬。西元前496,魯定公十四年,五十六歲的孔子由大司寇理國相職務,一上臺就“以殺止殺”,誅殺了著名的大夫少正卯,結果三個月魯國政風大變,搞得鄰國齊國很害怕,相信魯國必稱霸,必來兼併自己,所以想送土地給魯國。後來齊國用計讓魯國君臣政事懈怠,導致孔子出走才得以平安。《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齊人聞而懼,曰:‘孔子為政必霸,霸則吾地近焉,我之為先並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請先嘗沮之;沮之而不可則致地,庸遲乎!’於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樂,文馬三十駟,遺魯君……”

魯國的霸業成為夢幻泡影。而孔子出走,周遊列國十四年卻成就了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文化遠征之一——大歷史就是這樣禍福相依,不可思議。

經文:

王曰:“嗚呼!猷,告爾有方多士暨殷多士,今爾奔走,臣我監五祀越惟有胥伯小大多正,爾罔不克。自作不,爾和哉;爾不睦,爾惟和哉。爾邑克,爾惟克勤乃事。爾尚不忌於凶德,亦則以穆穆在乃位。克閱於乃邑謀介爾乃自時洛邑,尚永力爾田,天惟畀矜爾,我有周惟其大介賚爾,迪簡在王庭,爾事,有服在大僚。”

王曰:“嗚呼!多士,爾不克勸忱我命,爾亦則惟不克凡民惟曰不享。爾乃惟逸惟頗,大王命,則惟爾多方天之威,我則致天之罰,離爾土。”

王曰:“我不惟多誥,我惟告爾命。”又曰:“時惟爾初,不克敬和,則無我怨。”

語譯:

王說:“啊,我要告訴你們四方諸侯和前殷商官員們,你們臣服效勞周朝已經五年了。五年來,中央依法向你們徵收力役和賦稅,你們也能遵守法律。如果你們方國之間產生隔閡,應該協商彌合矛盾。如果家族內部關係不好,你們應該設法和睦相處。如果你們的人民努力工作熱愛生活,說明你們是勤於職守的。只要你們不走邪路,就可以安享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你們治下的民眾也可以安居樂業。如果你們想在洛邑生活下去,可以長期耕種那裡的土地,上天會同情和憐憫你們,周朝也會大加獎賞,並把你們選拔到朝中任職。你們要做好你們分內之事,只要你們敬業守法,會被委以重任。”

王說:“哎,眾位諸侯和官員們,如果你們不能發自內心地踐行我的訓誡,便不能安享現在的祿位,你們治下的民眾也不會支持你們。如果你們頑固不化,肆意妄為走邪路,徹底背離中央命令,將會感受到天命的強大威嚴,我會奉行天命懲罰你們,把你們遷移到蠻荒之地。”

王最後說:“實在不想多說了,我只是真誠地向你們曉喻天命。你們從現在開始要好好籌畫自己應該如何做,若你們不敬畏天命,不與周朝和睦相處,大難臨頭之際,就別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