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命運——社會治理的起點(一)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3-01-11

經義:

《命訓》講如何正確認識命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如何從六個層面(“六極”)達到天下大治。

“六極”指關於天(萬物自然)的命、福、禍,以及與之相對應人類社會的醜(恥)、賞、罰。

在現代西方文化中,命運基本屬於哲學或宗教範疇。而在中國文化中,它卻屬於政治範疇。中國先賢認為,人能通曉命運就會自然去行善,安分守己,這是社會良好治理的起點。

《論語•子罕篇》說孔子很少談論功利,命運和仁德。“子罕言利,與命與仁。”歷史上有些學者就認為孔子不重視性命之學,事實上《論語》中大量言仁,《易經》中大量言利,元、亨、利、貞,更是乾卦之四德。

孔子何嘗不重視命!他甚至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篇》)孔子將知命,與“知禮”、“知言”並論,足見其對命運問題的重視。

所以,我們研讀《論語》這類語錄體文章,切忌斷章取義,要與其他文獻相參才行。孔子很少隨意公開談及利,命和仁,應該是孔子認為很難談論它們。比如仁,在孔子那裡是極高的生命境界,他不輕易許人以仁,就是這個原因。司馬遷在《史記•外戚世家》中說,孔子很少談天命,大概是由於很難說清吧。不能通曉陰陽的變化,怎能懂得人性和天命的道理呢?“孔子罕稱命,蓋難言之也。非通幽明,惡能識乎性命哉?”

為何命運問題如此重要?因為人只有通曉命運之理,才能主動地擇善而從,努力行善,成就自己的命運,就是本節所說的“小命日成”。至於與外在各種因素相關的吉凶禍福,則屬於大命、天命、天道的範疇,不是人所能支配的,所以說“大命有常”,它自有其演化規律。按《荀子•天論》,小命當屬於天命的一部分——人能影響天命,卻不能左右天命。

漢代大儒董仲舒在答漢武帝的策問中,詳細論述了何為命、何為性、何為情,以及君王的治理在天命實現上的作用,與本節所述的核心問題一致。他說,天地自然所賦予的叫做命,不是聖人很難做到合乎天命而行;生來的本性叫做性,這種性不教化就不能完善;人的欲望叫做情,這種情不用法度不能加以節制。所以做君王的,對上天很謹慎地奉承其意;對民眾必須加以教化,以成就他們的天性;建立法度,分清上下尊卑的次序來防止貪欲。做好這三件事,國家的根本就奠定了。《漢書•董仲舒傳》:“天令之謂命,命非聖人不行;質樸之謂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謂情,情非度制不節。是故王者上謹于承天意,以順命也;下務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別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舉矣。”

董仲舒進一步指出,明白了天性,人們就知道自己比萬物可貴,知道自己比萬物可貴然後知道仁義;知道仁義,然後注重禮節;注重禮節,然後安心行善;安心行善,然後樂於遵循道理做事;樂於遵循道理,然後叫做君子。所以孔子說“不知道命,不可以做君子”。《漢書•董仲舒傳》:“明於天性,知自貴於物;知自貴於物,然後知仁誼(誼,通義——筆者注);知仁誼,然後重禮節;重禮節,然後安處善;安處善,然後樂循理;樂循理,然後謂之君之。故孔子曰‘不知命,亡以為君子’。”

人只有認識命運,才能盡性至命——成就自我!

經文:

天生民而成大命,命司德,正之以禍福立明王以順之,曰

大命有常,小命日成(日)成則敬,有常則,廣以敬命,則度至於極

夫司德司義,而賜之福祿,福祿在人,能無懲乎?若懲而悔過,則度至於極

夫或司不義,而降之禍,(禍過)在人,能無懲乎?若而悔過,則度至於極。

夫民生而醜不明,無以明之,能無醜乎?若有醜而競行不醜,則度至於極。

夫民生而樂生,無以穀之,能無勸乎?若勸之以,則度至於極。

夫民生而惡死,無以畏之,能無恐乎?若恐而承教,則度至於極。

六極既通,六間具塞,通道通天以正人。正人莫如有,道天莫如無極。道天有極則不威,不威則不昭;正人無極則不信,不信則不行。明王昭天信人以度功地以利之,使信人畏天,則度至於極。

語譯:

天地自然演化出萬民,民眾身負上天的使命,上天影響民眾的命運,所謂天賦大命,人承天令。上天要求民眾守德行德,按其表現或賜福、或降禍,以此端正民眾行為。英明的君王上承天意治理教化萬民,訓誡道:

天賦大命恒常不易,非人力所能改變。但個人的際遇則沒有定數,遵德行善則得福,背德行惡則得禍。人們懂得個人命運可通過日常的積德累功而改變,行為就會恭敬謹慎,去惡從善;懂得天命自有定數,便不會患得患失,只須立足自身,積極開創事業。民眾奮發有為而又恭敬謹慎,則可謂法度中正,治績卓著。

民眾遵德行義,上天就賜予福祿。當福祿降臨到人的身上,一般人都會安處其中。民眾超越世俗富貴安適的享受,一如既往守德性行道義,則可謂法度中正,治績卓著。

民眾不遵德行義,上天就降下災禍。人們蒙受災禍,能不警戒自省嗎?民眾心懷戒懼而悔過自新,則可謂法度中正,治績卓著。

民眾生來原不懂得什麼是恥辱,如果君王不設法教他們知恥,他們能不幹出輕慢無恥的事嗎?民眾知恥守法,堅決不做無恥之事,則可謂法度中正,治績卓著。

民眾天生就重視性命,渴望活著,如果君王不行賞賜,使民眾能夠謀生養家,生活得更好,人們能不苟且偷生嗎?民眾聽從君王勸勉,好好生活又忠心事上,則可謂法度中正,治績卓著。

民眾天生就厭惡痛苦,害怕死亡,如果君王不行刑罰,使民眾有所畏懼,人們能不肆無忌憚嗎?利用民眾的畏懼之心,引導他們接受教化,則可謂法度中正,治績卓著。

以上六條中正有效的治道已然貫通,六種與之相反的漏洞全都堵塞,然後通乎天道以治理民眾。治理民眾以有法則為好,而談論天道則要強調其變化無窮,不可思議。天道可指導人道,人道不可指導天道。強調窮盡天道的奧秘,天道就會喪失威嚴,難以昭顯。治理民眾若無法則,民眾就不會信從,教化便難以推行。英明的君王昭顯威嚴的天道,興旺人事,審察功勞。無論官民,均各安其位,各盡其責,亦各得其利,使人們信賴人事而敬畏天威。這樣便稱得上法度中正,盡善盡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