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和政府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二)

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發布時間: 2023-01-05

經義:

受二元對立思維方式、人性惡觀念及資產階級崛起歷史經驗的影響,西方在國家與社會關係的認識上與我們迥異。

西方自由主義傳統認為,國家最多是“必要的惡”,需要獨立於國家的、非政府的社會力量遏制政權作惡,同時,更多的社會自治意味著人民獲得更多的自由和權利,社會也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1980年代,美國總統雷根開啟了西方新自由主義時代,持續至今。在1981年1月20日雷根總統的就職演說中,面對嚴重的通貨膨脹與失業問題,他說出了那句名言:“政府的管理不能解決我們面臨的問題,政府的管理本身就是問題所在。”

雷根的藥方是壓縮聯邦政府的權力,讓自由企業主導的市場,而非中央政府去解決問題,因為社會(雷根所說的“國家”)才是權力的根本。“我們是一個擁有政府的國家——而不是一個擁有國家的政府。這一點使我們在世界各國中獨樹一幟,我們的政府除了人民授予的權力,沒有任何別的權力。目前,政府權力的膨脹已顯示出超過被統治者同意的跡象,制止並扭轉這種狀況的時候到了。”

將國家與社會對立起來,迷信社會的惡果在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危機前長期擔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的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1987-2006在任)堅信監管已經過時,市場主體能更好的解決問題。但慘烈的事實表明,國家放棄監管責任才是危機爆發的總根源——次貸危機對美國及世界經濟的衝擊直到今天仍未平息。

中國古典政治理論沒有將國家與社會對立起來,而是將二者看作統一的有機整體,先賢常常用身體比喻政府與人民的關係。東漢思想家荀悅(148-209年)主張以天為法則,以王為中心,以臣為輔佐,以民為根基。如果說君主是頭,那麼臣下是大腿和胳膊,百姓是手和足,如果百姓貧窮,而居上位的人盡享富貴,就好比一個人赤著雙腳,而頭戴冠冕,這是不合禮法的,百姓忍饑挨餓國家也會受到傷害,因為二者是一個整體。他說:“天作道,皇作極,臣作輔,民作基。”“天下、國、家一體也。君為元首,臣為股肱,民為手足。下有憂民,則上不盡樂;下有饑民,則上不備膳;下有寒民,則上不具服。徒跣而垂旒(chuí liú,古代帝王貴族冠冕前後的裝飾,這裡代指冠冕——筆者注),非禮也。故足寒傷心,民寒傷國。”(《申鑒•政體第一》)

如果百姓窮困到不畏懼死亡,不感到生活快樂,那麼即使是舜的賢臣契和皋陶來治理國家,天下也不能治理好。《申鑒•政體第一》:“民不畏死,不可懼以罪。民不樂生,不可勸以善。雖使契布五教,咎繇(即皋陶——筆者注)作士,政不行焉。”

先賢還常常用水與舟的關係說明國家與社會的關係。《荀子•王制》引用古書中的話,指出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載船,水也能翻船。“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荀子•哀公》則稱這段話是“丘聞之”,看來這一比喻起源甚早。

周公告誡成王,要體察人民的疾苦,對於百姓的批評和不滿,要認真聽取並隨時完善政策。否則,將人民與政府敵對起來,結果將是國家滅亡。“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道理,周公可謂囑之諄諄——數千載之後,我們仍能從《無逸》的字裡行間感受到這種真情。

經文:

周公曰:“鳴呼!繼自今嗣王,則其無淫于觀、于逸、于游、于田,以萬民惟正之共。無曰‘今日耽樂’。乃非民攸訓,非天攸時人丕則有愆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於酒德哉!”

周公曰:“鳴呼!我聞曰:古之人猶猷胥訓告胥保惠,胥教誨,民無或胥譸張為幻。此厥不聽,人乃之。乃變亂先王之正刑至於小大民否,則厥心違怨,否,則厥口詛祝。”

周公曰:“鳴呼! 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乃我周文王,茲四人迪哲。厥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則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時不啻不敢含怒。此厥不聽,人乃或譸張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則信之。則若時,不永念厥辟,不寬綽厥心,亂罰無罪,殺無辜,怨有同,是於厥身。”

周公曰:“鳴呼!嗣王,其監於茲!”

語譯:

周公繼續說:“哎,從今以後,即位之君要高度清醒,不能沉溺於觀賞、休閒、遊覽和狩獵等,要勤於政務,讓百姓安居樂業。不要自我安慰說:‘今天累了,暫且先享樂放鬆一下吧!’如果這樣找藉口,便不能做民眾的表率,上天也不會滿意這樣的行為。如此下去早晚會釀成大禍。所以不要像商紂王那樣糊塗亂為,把酗酒當成美德。”

周公說:“我聽說:古人彼此之間能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相互關心、相互學習,因此民風厚重,百姓沒有相互欺詐和蠱惑的現象。由此看來,王者要能聽取不同意見,哪怕是批評意見。如果成王您不聽取我前面的建議,官員們便會以您為榜樣,自以為是,隨意變更歷代先王的政策和法令。百姓無所適從,動輒得咎,便會心生怨恨,乃至詛咒治國理政者。”

周公說:“啊,商代的中宗、高宗、祖甲以及周朝的文王,這四位賢王通達明智。如果有人跟他們說:‘有民眾在怨恨咒駡你。’他們不會生氣,反而會革新圖治,努力解決民眾不滿的問題。如果他們真的錯了,會坦率地承認自己的錯誤。他們真是這樣,在聽到民眾的批評聲音後,不僅不生氣,反而會急民眾之所急,想民眾之所想;如果成王您不能虛心接受我前面所言的建議,官風民風就會變得很差,人們會相互欺詐和惑亂。如果有人向您彙報:‘民眾中有人在怨恨你詛咒你。’因為人與人之間已經失去信任,王會相信這樣的話。這時王反而會不敬畏國家法度,不會有廣博胸懷與長遠眼光,隨意懲罰無辜,濫殺無辜。這樣民眾的不滿和怨恨會逐漸累積,聚集起來,直接指向王者,夏商滅亡之際便是如此。”

周公最後說:“啊,成王您需要借鑒這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