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身與治國的“一理之術”——禮義中道(一)

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發布時間: 2022-12-27

經義:

中國文化不同于世界其他文化的重要特點就是:內在修養與外在事功,治身與治國的理論一以貫之,這種宇宙、人生的大統一理論,是人類文明的最高成就之一。

《呂氏春秋•審分覽•審分》說:“夫治身與治國,一理之術也。”身心的修治與社會治理是統一的,都歸於“因人情、節人欲”的中道——禮義。只有回歸禮義,才能實現社會的治理,遵從禮義者也會長壽,所謂“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

本節周公以商、週二代聖王為例告誡成王,要學習那些體察民間疾苦的賢王節制自身,“無逸”,只有這樣方能成就大功,盡享天年。若一味貪圖享樂,放縱欲望,最終會害己害國。

《禮記•中庸》孔子以舜為例:舜德行高尚,是個大孝子,其地位是尊貴的天子,財富擁有整個天下,宗廟裡祭祀他,子子孫孫都受到庇護。所以說,有大德的人會得到他應得的地位,會得到他應得的財富,會得到他應得的名聲,會得到他應得的長壽。“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中醫認為“上士養心,中士養氣,下士養身(形)”,養生關鍵是培養內在的正氣,中氣,“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這才是養生的根本。一個有仁德的人,能夠以禮義節制自己的私欲,以公心、正心服務大眾,樂天知命,心靜氣和,自然能夠長壽。反之,那些縱欲無度的人,無論地位高低,都常常短壽——觀察現實生活,我們就不難發現縱欲損身的例子。

“仁者壽”出自《論語•雍也》:“子曰:知(知,通“智”——筆者注)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西漢孔安國注“仁者靜”云:“無欲故靜。”東漢經學家包咸注“仁者壽”云:“性靜者多壽考”。清代學者劉寶楠《論語正義》進一步解釋說:“欲即聲、色、味、臭、安、佚之欲,仁者所不能無。而云‘無欲’者,仁者善制其欲,克己復禮。凡視聽言動,自能以禮制心,而不稍過乎欲,故曰無欲。無欲者,無非禮之欲也。《易•象傳》:‘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思不出位,故能無欲。”

西漢大儒董仲舒指出,無論是治理天下,還是養生,都要回歸中和之道,這樣,治國會恩澤天下,治身會盡其天年。“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談到治氣養心之術,董仲舒認為心是根本,仁人所以大多長壽,因為其心平正,氣充足且平和(“多且治”)。《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說:“凡氣從心。心,氣之君也,何為而氣不隨也?是以天下之道者,皆言內心其本也。故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淨,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可惜的是,孔子所傳養生之術今天已難得其詳,只能從孔子弟子公孫尼子的《養氣》殘篇中,看到其從身心兩個方面節制情欲,培養中和之氣的大要。宋代《太平御覽》和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都引用過相關內容。《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公孫之《養氣》曰:“裡藏泰(藏,通“髒”;泰,通“太”——筆者注)實則氣不通,泰虛則氣不足,熱勝則氣耗,寒勝則氣滯,泰勞則氣不入,泰佚則氣宛至(宛至,即“鬱窒”,氣不通——筆者注),怒則氣高,喜則氣散,憂則氣狂,懼則氣懾(懾,恐懼——筆者注),凡此十者,氣之害也,而皆生於不中和。故君子怒則反中,而自說(說,通‘悅’,高興——筆者注)以和;喜則反中,而收之以正;憂則反中,而舒之以意;懼則反中,而實之以精(精,精神——筆者注)。”

孔子以禮治身,以禮治國,這種內聖外王、內養外用一以貫之的中道,失傳太久了。今天我們觀其吉光片羽,讀來仍讓人心動!

經文:

周公曰:“鳴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相小人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

周公曰:“鳴呼!我聞曰: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治民祗懼,不敢荒寧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時舊勞於外爰暨小人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不敢荒甯,嘉靖殷邦。至於小大無時或怨。肆高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其在祖甲,不義王,為小人。即其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鰥寡。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自時厥後立王生則逸,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自時厥後,亦罔或克壽,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周公曰:“嗚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懷保小民,惠鮮鰥寡自朝至於日中、昃,不暇食,用咸和萬民。文王不敢盤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共。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

語譯:

周公對成王說:“哎,治國理政者不能貪圖安逸享樂,因為治理國家責任重大,很辛苦。要想不貪圖安逸,首先要切身感受莊稼人的艱辛。如果有對廣大民眾有感情和擔當,即使具備安逸享樂的條件,因為其深知莊稼人的艱辛隱痛,也不會沉溺享樂。仔細觀察普通農民,會發現這樣的家庭——父母辛勤勞作,而子女卻從不參加勞動,不知勞作之艱辛,以為生活就是享樂。這樣的子女對人生的認識很膚淺,將肆無忌憚的享樂當作生活的意義,他們蔑視父母,甚至說:‘你們已落後於時代了,哪裡明白人生的價值在於享樂。’”

周公說:“我聽說:以前殷的中宗,嚴肅謹慎,小心翼翼,他以上天旨意作為治國理政的指導。以敬畏戒懼之心治理民眾,不敢放縱自己貪圖享樂安逸。所以在位長達七十五年;高宗武丁是殷商中興的賢王,做太子時被父王下放基層長期勞動鍛煉,他瞭解基層百姓的生產生活,對基層民眾的有樸素而深厚的感情。其即位以後,並沒有馬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經常默默進行調查研究,如此長達三年。其間很少出臺新政策,但每出一項新政策都取得很好的效果。此後高宗一直不敢貪圖安樂,將國家治理得非常出色。下至百姓上到大臣,大家都很滿意,所以武丁在位長達五十九年;商代還有一位賢王祖甲,祖甲之兄為太子,其父商王武丁以祖甲賢能,打算廢長立少,以祖甲為太子。祖甲認為父王的行為不符規矩,便流亡民間,長期生活於社會底層。待其即位以後,因為體諒普通民眾的疾苦,在治理上盡力安定愛護民眾,重視保障鰥寡等弱勢人群的利益。所以祖甲深得民心,統治時間長達三十三年。此後在位的商王,生來便在安逸的環境中,不瞭解農業生產之艱難,不知曉基層勞動者的艱苦,一味沉溺享樂。姑且不說他們將國家治理得很差,甚至連壽命也因淫逸不如前幾位賢王長久,執政時間短則三四年,長則十年。”

說完商代三位賢王,周公還講到西周賢王。他說:“啊,我們周朝的賢王更加偉大,太王和王季都能以謙遜小心的態度治理國家。文王身為領袖直接深入一線,參加修建道路和農業生產等勞動。他以和藹柔順善良的態度對待百姓,帶領百姓過上好日子,他尤其關照鰥寡無依者的生活,從早至晚,日理萬機,甚至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為的是讓社會和諧民眾幸福。文王從不放縱自己,不以遊戲狩獵為樂,指導方國諸侯勤于政務。文王稱王已是中年,而他在位則長達五十年。要想健康長壽,享國長久,最好的方法便是認真治理國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