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發布時間: 2022-11-07
經義:
宋以後,受佛家“自性”觀念的影響,孟子性善論成為主流。今天,隨著《三字經》這類普及讀物的推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的四言教婦孺皆知,人性本善儼然成為深入人心的常識。
孔子在《論語·陽貨篇》中說過:“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是說人的性情本來相近,因為後天環境習染不同,便有很大差別了。但他從未說過“人之初,性本善”。孟子以前,乃至唐代以前,世人還普遍認為性有善有惡,或導向於善,或導向於惡。成書于戰國時期《郭店楚簡·性自命出》明言:“善不善,性也。”
孔子很可能也認為性有善有惡,要不他怎麼會說“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篇》)他的意思是一般人受外界影響既可以成為善人,也可以成為惡人的,性情中包含有善惡。《漢書·古今人表》引用此句的傳文解釋說:“譬如堯、舜,禹、稷、卨(卨,即商人始祖契——筆者注)與(與,參與謀劃,這裡引申為輔佐——筆者注)之為善則行,鮌(鮌,同“鯀”——筆者注)、讙兜欲與為惡則誅。可與為善,不可與為惡,是謂上智。桀、紂,龍逢、比干欲與之為善則誅,於莘、崇侯與之為惡則行。可與為惡,不可與為善,是謂下愚。齊桓公,管仲相之則霸,豎貂輔之則亂。可與為善,可與為惡,是謂中人。”
另外,孔子弟子或再傳弟子,如世碩、宓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都主張物有陰陽,性有善惡的觀點,所以這一觀點可能源自孔子,它不偏一端,更合中道。《論衡·本性篇》介紹說,周朝人世碩認為人的本性中有善的、惡的兩個方面,人的善良本性,通過培養、引導,好的品行就會滋長;人的惡劣本性,加以促發、引誘,壞的品行就會發展下去。這說明,原本性就有善惡,而成善成惡,則取決於培養的方向。所以世碩作《養書》一篇。宓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這些人,也論述過情性,與世碩不盡相同,但都說性情有善惡兩個方面。“周人世碩,以為人性有善有惡,舉人之善性,養而致之則善長;性惡,養而致之則惡長。如此,則性各有陰陽,善惡在所養焉。故世子作《養書》一篇。宓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之徒,亦論情性,與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惡。”
孟子“性善論”背離中道,偏執一端,實為孔門中的異類,不幸在宋以後成為主流觀念。流弊所及,致內聖外王圓融一貫的中國文化離中失衡,轉向內在德性,今日泛道德化乃至道德萬能論調聒噪一時,皆濫觴於此。諸君識得此中沉痛,敢不心驚警惕?
“四端”學說是孟子性善論的理論支柱:“惻隱之心,仁之端(端,猶言萌芽——筆者注)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醜上》)這些話顯然多違反常識之處,“是非之心”,得之何其難也?即使一個成年人,想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也要不斷歷練才行;“辭讓之心”,更是一般孩子,乃至崇尚競爭的現代人普遍所不具備的,怎會成為人性的內在特徵呢?
《召誥》言“性”、“命”、“德”,清代以來很多學者注意到這一點。我們從“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貽哲命”這一觀念看,周初人們也認為善是後天習得的結果,並不是人性天生自發的。
經文:
“
“
“其惟王勿
“
拜手稽首曰:“
語譯:
“成王要謹慎對待工作,尤其要以敬畏之心造福民眾。我們必須以夏商的興亡為戒。實事求是地說,我們不知道夏商兩代接受天命治理天下到底多少年?更不知道夏商到底啥時候應滅亡?我們只知道其天子不再以敬畏之心福澤民眾,他們就失去了天命的支持。現在成王從上天手中接受使命,我們應認真思考夏商兩代的興亡,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治理好國家,將歷代聖王恩澤萬民的事業發揚光大。
“現在成王剛開始親政。啊,這如同青少年的培養,父母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便想把正大光明的人生之道傳授給他。現在上天已經將正大光明之道、吉祥和健康長壽賜給了成王,這對於剛剛親政的成王是多麼難得呀。上天知曉成王會以洛邑新都為駐地開始親政,希望他能夠儘快推行德政,讓天命久長。
“希望成王不要採用超越法治的高壓政策對待民眾,拋棄極端的思想和行為,把教化放在首位。也不能教條地採用刑殺的方式對待民眾。希望成王以造福民眾為先,只有這樣,天下萬民才會主動依法行事,王的恩澤才會深入人心。
“只有我們君臣時常考慮如何治理好國家,福澤民眾,才可以說:我們治理天下的時間肯定會如夏朝一樣長久,肯定會超過商朝。希望成王和民眾共同努力,讓周朝長治久安萬萬年。”
召公行禮之後又說:“我和殷商遺民遺臣,以及擁護周朝的臣子庶民,都樂於接受成王莊嚴的命令,擁護成王的領導,成就成王的德政。成王營建洛邑的功業必定會流傳青史。作為臣下,我沒有資格慰勞天子,只是恭敬地奉上禮物,以供成王祭祀上天和祖先,祈求周朝政權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