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發布時間: 2022-10-09
經義:
本節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殷人戒酒興國與縱酒失國的深刻教訓。
其中提到了商代官制。官員的職位稱為“服”,有服務、服事之意。商王朝的官員分為內服和外服兩大類。所謂內服,指核心統治區的百官;外服指週邊地區的各類諸侯,包括侯、甸、衛等等。本文說:“越在外服,侯、甸、男、衛、邦伯。越在內服,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越百姓裡居。”
侯、甸、男、衛等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也多有反映。侯最初是邊境地區設置的武裝警衛組織,後成為正式的職官,甲骨文中出現的侯有數十個,如侯告、侯專、侯屯等等;甸也稱田,起初是商王派往外地從事屯墾的家族。由於長期在一個地方經營,人口不斷繁衍,有了自己的武裝,成為一方諸侯;男,即任,甲骨文中的“雀男”,有時就作“雀任”。魏晉學者孔晁注《逸周書•職方篇》時說:“男,任也。”衛最初是派駐外地負責實施軍事保衛的官員,後來發展為諸侯。甲骨文中有穆衛、兄衛等。
侯、甸、男、衛這些諸侯與西方中世紀的封建諸侯有很大區別,他們是商王的外派官員,與商王間是君臣、上下關係,對商王履行多種義務,包括隨商王帶兵征討敵國,守衛邊疆和向商王進貢等等。商朝軍隊的士兵、祭祀用的人牲、占卜用的龜甲,通常也由外服提供。
進而言之,同中世紀以來西方基於地方自治的國家組織形態不同,秦以前中國即是大一統的國家。哲學家牟宗三先生寫道:“中國所說的‘封建’就是‘封侯建國’。例如周公的後人封于魯,姜太公的後人封于齊,封到那裡就到那裡去建國。建國就經濟而言,就是集體開墾。這是‘封建’的積極意義,周朝大一統就是如此維持的。此與西方所說的feudalism(封建)不同。西方所謂的‘封建’是羅馬大帝國崩潰後,原先統屬於羅馬帝國的勢力就分為各地方的勢力;而中國所謂的‘封建’則是向上集中于周天子的各地方勢力。”(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頁。)
殷商由封建諸侯維繫的大一統可以上溯四五千年前的炎帝時代。據《史記•五帝本紀》,神農氏炎帝時諸侯混戰,最後由黃帝重新統一了天下。據說黃帝為了平定不服從的諸侯,戎馬倥傯,征戰一生。“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不享,諸侯不來朝——筆者注),諸侯咸來賓從……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甯居。”
周承商制。後起的周人繼承了殷代的封建制。周人官制也包括內服和外服,據西周早期青銅器《令彝》銘文,周公之子明公在成周舉行祭祀並受命管理“三事四方”:“舍三事令:眾卿事寮、眾諸尹、眾裡君、眾百工;眾諸侯:侯、甸、男,舍四方令。”
大一統是中國文化的最主要特色之一,無論是統一於封建,還是統一於郡縣,它都是中國鮮明的政治基因——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組織形式與運作方式,但大一統的精神內核卻一以貫之,中華文明因此得以綿延不絕,成為世界史上的奇跡!
經文:
王曰:“封,
王曰:“封,我聞
我聞亦惟曰:‘
語譯:
周王說:“康叔呀,長期以來,我們周朝的諸侯國君、王室大臣和姬姓子孫,能遵照文王的教導行事,不喜好飲酒,不沉溺享樂,所以才能取代殷商。
周王說:康叔呀,有人這樣評價商朝:‘回顧殷商的歷史,聖明的商王都敬畏天命和民眾,他們秉持恭敬心,施行德政。從第一代君主商湯到商紂王之父帝乙,能成就王業,首先是君主們保持敬畏之心並能省察自身。其次是官員們全心全意輔佐君主。他們不懈怠不追求個人安樂,更不用說聚會飲酒了。商朝中央眾官員和宗室成員,還有臣服于商朝的地方諸侯國君,都不沉溺於飲酒享樂,他們不敢如此,也沒有閒暇享樂。他們全身心地輔佐君主,促進社會快速發展,時刻不忘引導民眾擁護支援君主。’
還聽到有人這樣分析商朝的滅亡:‘看一看現在,商紂王即位後,其治理水準大幅度下降。紂王沉溺酒色宴飲,沒有承擔起上天賦予他的使命,民眾怨聲載道,紂王也不反思改過,仍不顧國法,追求遊樂。因為以宴飲為樂,荒廢國家禮儀,民眾們都深感痛心。紂王深陷酒宴之樂,不思悔改,其內心暴戾,對任何人都充滿敵意,肆意亂為,即使商朝滅亡也在所不惜。商朝被帶到了毀滅的邊緣,而紂王卻漠不關心。他沒有惠民的德政向上天彙報,也沒有祭祀犧牲的芳香上達天庭,因為禮儀都已荒廢。上天看到的是民眾的怨氣,聽聞到的是群臣宴飲的喧囂和腥膻,所以給殷商降下亡國之難。不是上天不愛護商朝,而是商紂王追求享樂,使其失去了上天的眷顧。不是上天有多麼殘暴要懲罰商朝,而是紂王失去民心,民眾希望商朝速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