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如何得入孔子門牆的?

作者: 翟玉忠   發布時間: 2022-09-04

image.png

圖片說明:8月27日下午,《文脈尋根:重新發現中國文化》新書發佈會在北京東城雪蓮亮點文創園舉行。會議由六經書院主辦,華齡出版社、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協辦。會上翟玉忠老師作了題為《我們是如何得入孔子門牆的?》開場白,系統介紹了自己20年探索中國文化的艱苦卓絕與激動人心。

子貢不僅會做生意,且在魯國、衛國都當過官,名重一時。所以有人認為他比其師孔子更強。

子貢聽說這事,以房子的圍牆為喻說,自己家的圍牆只有肩膀那麼高,一眼就能看到院內房子的情況。但孔府的圍牆幾丈高,如果找不到大門進去,就看不到他家宗廟的雄偉,房舍的多樣,而找到孔子大門的人少,所以時人才有這種認識。《論語•子張篇》子貢說:“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

孔子上承三代王官學,下開諸子百家之學,是中國文化的象徵。從子貢的描述我們知道,孔子學問高深,不是讀完《論語》,用“仁、義、禮、智、信”五個字就能概括的。

在座石家莊學院付金才老師是我學術上的長期合作者。前些天開會,我問他:我們進入了孔子門牆沒有?他說進入了——儘管還不能說登堂入室,但我們進入了孔子所代表的中國文化大門!

我們如何進入孔子門牆的?孔門學問大廈壯麗在哪裡——這也是《文脈尋根——重新發現中國文化》的主題。

我常感歎自己幸運。如果從大家熟悉的儒家開始,就算跨越西學化的新儒家,也很難跨越宋明理學,兩漢經學,步入孔子之門。因為這三道關太難通過,無論是學界,還是民間,有多少人在裡邊皓首窮經,結果只能盲人摸象,最多看到中國文化一隅!他們或宗鄭玄、或宗王陽明,或宗《易經》、或宗《春秋榖梁傳》……但就是看不到中國文化的全體!

最初我們也分不清三代經學,春秋戰國孔學與漢以後儒學的關係。以為研究儒學,就是研究中國文化了。記得約20年前,蔣慶先生約我去北京國子監讀經。當時我問蔣先生一個問題:“讀經可以解決現實問題嗎?”蔣先生回答:讀完經天下一切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直到今天我也不相信這種“自然”的神話,所以2005年選擇研究能富國強兵的法家,建立了新法家網站。

現在想來,當時對法家的理解是十分膚淺的。但網站的編輯工作逼著我學習,結果我們很快注意到,法家的根本在黃老,所以又去研究黃老。

自那以後我們才算找到孔門之路了!因為黃老,漢人稱為道家,它“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 cuō,聚合)名法之要”(《史記•太史公自序),實際是戰國至漢代中國文化的一次集大成。重要的是,我們從黃老中看到諸子百家是一個有機整體,中國文化由形上之道,由名,至形下之法,一以貫之;具體到中醫的世界觀念,也是道、名、法一以貫之。《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黃帝問岐伯,依次論及無形之道氣,有形之名,以及萬物運化之法:“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

這是軸心時代超越主觀與客觀,內養做人與外用做事的大統一理論,是當代科學與宗教仍處於巨大張力中的西方文明難以企及的。

過去近20年,法家、黃老、名家、儒家、墨家、縱橫家一科科研究下來,我們發現,諸子其實就是孔子所傳孔門四科之學的細化,孔門四科大體也是按道、名、法排布的,四科與諸子百家的對應關係如下:

image.png

請注意,上圖“文學”即經學,文學科列儒、墨兩家,只是說這兩家最重經學,不是說別的家就不重經學了。因為經學為諸子百家之所出,是諸子百家的公共經典——只是後來主教化、“游文於六經之中”的儒家更重經的傳承。

上圖沒有單列德行科,因為諸子百家都重內聖智慧,內養心性之學,當然其中有更偏重心性智慧的,比如儒、道兩家,所以德行科不需要專門列出。

到這裡,我們才看到了中國文化的有機整體,孔子的宗廟之美、宮室之富!

《漢書•藝文志》是西元前後學人對中國文化的第一次大規模整理成果。它把孔門四科分為經、子兩大類(略),這是中國文化的道——治道。在此之外,按文、武、天、人分為四種技藝(術),分別是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加上六藝略和諸子略,這六略就是中國文化的主體。

我們將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學術大廈圖示如下:

微信图片_20220904144945.jpg

《文脈尋根——重新發現中國文化》可以說是過去30年,筆者探求宇宙、人生統一真相的結晶——對我來說,最大的幸福不是書的出版,而是它能夠影響無數人的生活,讓他們不再疑惑。一位讀者最近寫信給我說:“近半個月通讀老師的三卷本大作,最大的收益是,撥開雲霧使我找到了人生方向!”

這時,才感到自己多年的努力得到了無限的回報。

30年前,從師範學校畢業後,我被分配到河北老家一所偏遠的農村中學教書。同宿舍的是一名學過世界語的大學生。他給我看世界語資料,我被世界語者那種統一語言、乃至統一信仰、統一世界的觀念迷住了。我很快掌握了世界語,還用它在法國一家雜誌上(Asistilo)連載了我的《大統一信仰》(Granda Unueca Kredo)長文——那時我才22歲!

不錯,參照西方一神教構建的《大統一信仰》理論體系,在長達五千年的中國學術積累面前,顯得幼稚。但這個經歷告訴我:學者必須謙遜,真理要經過無數代人的提煉、試錯、檢驗才能被發現,絕對不是學者們東拉西扯,乃至面壁虛造、邏輯自恰的所謂“理論”。

從《大統一信仰》到內養外用、做人做事一以貫之的中華大道,是我人生最寶貴30年的思考路線,身家事、國事、天下事——它大體完整地保存在了《文脈尋根》這套厚達800多頁的書中。

希望諸君能從中看到中華文化的壯麗大廈,以及其中的安身立命,安邦治國正確路線——二者的統一性,使之雄據人類文明的峰巔!

那是從四千多年前的堯舜時代穿越當代,投向未來的人類智慧之光。

讓我們展卷,沉入這種光芒喜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