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治國的“為人民服務”思想(二)

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發布時間: 2022-08-31

經義:

周人治國,“明德慎罰”,刑德並用。本節先講“明德”,周人是如何尚德保民,服務人民的——這是周人的“為人民服務”思想。

蟒蛇吞大象,“小邦周”在戰勝“大邑商”後,他們如何統治新國家呢?

重要的一點是因俗而治,根據當地的實際狀況,採取靈活且現實的政治經濟政策。武王克殷後,齊國是最早被封的諸侯國之一。當時東方如此之亂,東夷萊人竟然與太公爭奪齊地。幸虧姜太公聽了旅店中客人的勸告,連夜趕到齊國,否則還沒有就國就已失國。《史記•齊太公世家》記此事說,武王平定商紂,把齊國營丘封給太公。太公東去自己的封國,邊行邊住,行軍速度很慢。客舍中的人對他說:“我聽說時機難得而易失。貴客睡得這樣安逸,恐怕不是去封國就任的吧。”太公聽了此言,連夜穿衣上路,黎明就到達齊國。正好萊侯帶兵來攻打營丘,想與太公爭國。營丘毗鄰萊國,萊人是夷族,趁商紂之亂而周朝剛剛安定,無力平定遠方,因此要和太公爭奪國土。“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于齊營丘。東就國,道宿行遲。逆旅之人曰:‘吾聞時難得而易失。客寢甚安,殆非就國者也。’太公聞之,夜衣而行,黎明至國。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會紂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

面對如此惡劣的戰略環境,太公是如何治國的呢?他順其風俗,簡化禮儀,發展工商業。結果齊國很快成為大國。《史記•齊太公世家》上說:“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不僅齊國是這樣,其他封國也是這樣。比如封周公的兒子伯禽于魯,康叔封于衛,就讓伯禽和康叔都沿用商朝的政策,但按周制重新劃定疆土。封唐叔于晉陽,那是夏人的故地,就讓他沿用夏朝的政策,用戎人的制度來劃定疆土。《左傳•定公四年》衛國大祝子魚回憶說:分賜給康叔大路、少白、綪茷、旃旌、大呂,還有殷朝的七個家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饑氏、終葵氏……用《康誥》來告誡他,而封在殷朝的故城。魯公和康叔都沿用商朝的政策,但按照周朝的制度來劃定疆土。“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大呂,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饑氏、終葵氏……命以《康誥》,而封于殷虛。皆啟以商政,疆以周索。”

因俗而治,要求周人向當地商人學習,這是本節周公對康叔的教導——只有向商人先王,賢人學習,才能瞭解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採取正確的治國方法。

總的原則是走群眾路線,和人民打成一片,養民,教民,服務人民,讓人民安居樂業!使衛地被殷商統治日久的當地人成為周的新子民,“作新民”。

養民、教民、得民心,這是一統天下的關鍵!

經文:

王曰:“嗚呼!封,汝哉!今民將在祗遹乃文考紹聞衣德言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民,汝丕遠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訓別求聞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於天,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

王曰:“嗚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見。小人難保,往盡乃心,無康好逸豫,乃其乂民。我聞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已!汝小子,乃服惟弘。王應保殷民,亦惟助王天命,作新民。”

語譯:

周王說:“哎,康叔呀,你要認真思考我的話。現在民眾急切地等待觀察,就看你是否恭行文王治國傳統,你不可違背民意,要沿用文王的路線治理東方,並將之發揚光大。你到達封地後,一要廣泛深入研究殷商歷代優秀君王的治理之道,用以養民安民;二要虛心向殷商的遺老賢者學習,研究殷商舊民的思想觀念,因俗而治;三要訪求借鑒虞夏時期古聖王的經驗,努力讓民眾過上美好生活。如果你實行德政,像天地孕育萬物那樣造福民眾,周朝政權就不會被上天拋棄。”

周王說:“啊,康叔呀,你要對殷商故地百姓的痛苦感同身受,這才稱得上“敬”。上天會真誠保佑周朝,是以我們造福民生作為條件的。讓民眾安居樂業絕非易事,所以你到任後要盡心工作,不要貪圖安逸享樂。我曾聽說:‘民怨有大有小,無須太過擔心,但要把重心放在民生問題的解決上。解決得好,大怨變小怨,否則小問題也會變成大動盪。所以要特別關心照顧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弱勢群體,要讓那些有勞動創造力的人各安其職,努力工作。’康叔呀,你雖年輕,但肩上的擔子很重。我們周朝受天命取代殷商,以造福萬民為己任,你要以此高度來認識你的職責,服務改造好殷民,使其成為我們的擁護者和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