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統一以分封”到“統一於郡縣”(三)

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發布時間: 2022-08-22

經義:

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中國大統一文明有機體早在三代,乃至更早就已成形,秦始皇只不過是實現了孔子的夢想,再次實現了周代那樣的大一統而已。歷史學家李學勤寫道:“有些人主張秦始皇第一次統一中國,這是不夠確切的,因為夏、商、西周已經有了統一的局面,秦不過是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並峙分立之後,完成了再統一而已。長期的統一,為中國文化帶來了相當普遍的共通性,由中原以至邊遠,在很大程度上道一風同,這又反過來使政治、經濟的統一更加持久鞏固,成為中國人凝聚力的基礎。”(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頁。)

從國家結構形式的角度,中國歷史可以分為前後兩大階段,一是秦以前“統一以分封”,即用封土建諸侯的方法,以諸侯聯邦的形式實現國家統一;二是秦以後“統一於郡縣”,即用建立郡縣省市的方法,國家直接派官員進行地方管理。後一體制延續至今。

面對商人及其同盟強大的復辟勢力,許多周人害怕了,他們希望不要東征平叛,乖乖地將政權交給反叛勢力。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我們能看到周公“仁且忍”的聖人境界——他一方面採取懷柔政策仁慈對待降服的商人,另一方面毫不留情地打擊那些復辟勢力,目的是完成文王武王統一國家的大業。

周公東征戰事漫長而慘烈,比消滅商王朝的牧野之戰更為困難。據《詩經·豳風·破斧》,戰爭中連兵器都打殘了,“既破我斧,又缺我斨”。最後,用了約十年時間,東方才基本平定下來。

通過東征平叛,周人看到了就地安置商人政策的不足,他們隨後改用“分而治之”的新政。在尊重殷人風俗習慣的基礎上,將諸族分封給諸侯。歷史證明,此舉有力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

戰敗後,首惡商紂的兒子祿父向北逃亡,不知所終。他原來的封地邶被併入召公的封地燕。同時,為安定殷人,封支持周人的商貴族微子於宋,讓他繼承殷先王的祭祀。

管叔被殺(《逸周書·作雒》說他上吊自殺),蔡叔被流放,封武王和周公的弟弟康叔於衛,掌管了管叔和蔡叔的原轄區,還分給他殷民七族。

被誅殺的還有東方一些邦國的首領,並對其族群進行遷徙。將叛亂的主要勢力奄和薄姑趕到了長江以南,把淮夷和徐戎眾多部族趕到了淮河流域,一部分徐人進入了汾水和渭水流域。把楚趕到了丹水和漢水。

對於大量殷貴族,則將他們遷到了東都成周地區,派重兵監視。後來,成周成為周人統治東部地區的大本營。

黃河流域基本平定後,“又在漢水到長江一帶分封許多姬姓小國,以監視遷移到那裏的徐、楚等國。在長江下游南部,原有‘太王’的兒子泰伯、仲雍率領遠征軍經由漢水遷到今江蘇南部的後代所建立的吳國。加上原在西北各地的封國,以及被遷移各族對邊藪地的開發和發展,於是經過周公在成王支持下領導著周人多年的努力,才使成王時代的周王朝的國勢及其力量所及東達到海邊,西逾今甘肅,東北至今遼寧,更遠至肅慎,南至長江以南……這是秦始皇滅六國以前的統一偉業。周之統一以分封,秦之統一以郡縣(春秋戰國時期則由分封轉入郡縣),對此後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是影響很大的。”(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1289頁.)

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旋律,是華夏文明持久和平與持續發展的基礎。全球化時代,如何實現全人類的和諧共存,已成為擺在世人面前的重大現實問題——無論是基於不同政治共同體(分封),還是基於統一的中央集權架構(郡縣),中國五千年文明史都是人類走向未來的重要參照!

經文:

王曰:“爾惟舊人爾丕克遠省,爾知寧王若勤哉!天閟毖我成功所,予不敢不極卒寧王圖事。肆予大化誘我友邦君,天棐忱辭,其我民,予曷其不於前寧人圖功攸終?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予曷敢不於前寧人攸受休畢!”

王曰:“若昔朕其逝,朕言艱日思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厥父,厥子乃弗播,矧肯?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後,弗棄。’肆予曷敢不越卬敉寧王大命若兄考,乃有友伐厥子民養其勸弗救?”

王曰:“嗚呼!哉,爾庶邦君越爾禦事。爽邦由哲,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越天棐忱爾時罔敢易法矧今天降戾於周邦,惟大艱人誕鄰胥伐於厥室,爾亦不知天命不

“予永念曰:天惟喪殷。若穡夫,予曷敢不終朕畝?天亦惟休於前寧人,予曷其卜敢弗於從?率寧人有指疆土矧今卜並吉?肆朕誕以爾東征。天命不,卜陳惟若茲。”

語譯:

周公對諸侯們說:“你們都是輔佐文王的老臣,應該認真回顧一下歷史,想一想文王是多麼勤政呀!現在上天通過占卜為我們指明了成功道路,我不敢不迫切完成文王的功業。所以要誠懇地勸導各位,上天用真誠之言幫助我們,最終要造福百姓。我為何不致力光大文王的事業呢?上天經常向我們發出命令,其心情像病者求愈一樣迫切,我怎能不完成上天賦予文王的使命呢?”

     周公接著說:“回顧往事,我談談古公亶父以來幾代人致力滅商的事業。滅商的宏大計畫,在古公亶父、文王時代就開始謀劃,付諸實施的是武王。比如說建造房屋,父輩已經制定了建造方法,而子輩卻不肯打造地基,更談不上蓋房子了。父輩已經把荒地開墾,子輩卻不肯在父輩開墾出來的地上播種,更談不上收穫了。父輩敬業,而子輩卻不能繼續努力,如此懈怠,父輩哪有臉面說出“我的後代,是不會毀棄我的事業的”之類的話呢。子輩如此辜負父輩,先王的在天之靈是不會滿意的。為告慰先王在天之靈,我必須在有生之年光大先王的事業。武王去世,內外力量聯合起來妄想借機顛覆周朝、復辟殷商,作為輔佐過文王的老臣,你們能袖手旁觀嗎?不能!你們當然要支持周朝興兵平叛。

周公最後說:“唉,各位諸侯和屬官們,要同我一起努力呀!若想政治清明,需任用賢能明智之人,現在已有十人知天命所歸,加上上天真誠地支持我們,所以你們不能懈怠。那些叛亂的人勾結武庚等殷商殘餘力量,企圖復辟,此舉註定失敗。你們知道上天支持周朝的立場堅定不移,叛亂怎能成功呢!

“經過長久慎重考慮,我認為:上天堅定地將滅商使命賦予文王及周朝,作為文王之後,應該像農夫必須種好田地一樣,將滅商興周作為自己的使命。上天始終認可嘉許先祖文王,關於這次是否平叛,我已占卜過,結果是應全力平叛,這也是上天嘉許文王的體現呀!你們因為叛亂者中有周王室中人,便反對平叛,這違背了上天的旨意。作為文王的後代,我無法認同你們,因為你們的主張違背占卜,而占卜是天意的體現,我們不能違背天意。我更不能輕率放棄文王留下來的大好河山,何況這次占卜的結果大吉。所以我將率領你們東征平叛,我們要堅信上天讓我們滅商興周的旨意,占卜所顯示出來的神聖天意,我們只有順從,別無選擇。天命不會有錯,卜兆必須遵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