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或可補救當代西方個人主義的過度膨脹(《洪範》七)

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發布時間: 2022-07-12

經義:

社會風俗的好壞、政治教化的善惡會影響每個人的福禍,這就是本節所說的“五福”“六極”。

中國人的幸福觀念是世俗性的,所考慮的是壽命的長短、富與貧、安康還是疾病——這與印歐文明重視一種超驗的天堂、地獄觀念有很大區別。很難想像,一個普通的中國人會如中世紀的窮人一樣,在天主教教士的蠱惑下用最後一枚銅板購買贖罪券!

我們考察東西方建築,二者都有表徵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但西方最令人驚歎的建築藝術仍是代表神權的教堂,而中國最令人驚歎的建築常常是代表王權的宮庭建築。可見,東西方文明的最大不同點仍是:西方“以神為本”,中國“以人為本”,前者主張“帝在道先”,後者主張“道在帝先”,撇開這一點談東西方政治、文化,只會越談越混亂。可惜的是,直到今天,還有許多中國學人認為西方文明的基礎是科學技術而非神學宗教。科學技術只是西方文明的術、工具,宗教才是西方文明的道、安身立命的根。

今天在西方社會大行其道的個人自由主義,其根源仍在宗教,是由神恩推衍而來,因此也帶有一神教本質上的排他性。以個人自由主義氾濫的美國為例,早期開拓者是虔誠的清教徒,他們拋棄歐洲的一切進入北美新大陸,前途未蔔,只能勇往直前,不斷開拓,這樣才能在印第安人世界站穩腳跟。他們認為這種開拓者精神承受著神恩,同時要以自己的行為彰顯神的恩典。

客居美國六十余載的史學家許倬雲評論道:“這一種個人主義如此有恃無恐,這些開拓者才有勇氣和決心一步步往前走。可是,從另外一個方面看,這些依仗上帝眷顧的個人,自以為是神的選民,對他們而言,‘神的選民’四個字,就讓他們自己的地位和其他人有了區隔。異教徒不能蒙受神恩,乃是異類;那些他們認為是野蠻人的原住民,簡直是羞以為伍的異類。這些自以為蒙受神恩的個人主義者,可以理直氣壯地任意處置他們眼中的‘異類’。在美國歷史上,正因為這種不成理由的‘理由’,百萬計的原住民被他們驅趕離開自己的土地——甚至於以近代的武器對付手持弓箭的原住民,對其任意地殺戮和驅趕。從他們手上奪取的資源和土地,白人可以理直氣壯地據為己有。這些錯失,在今天看來是人類歷史上的污點,但是在當時那些開拓者的心目中,卻正是以這種理由毫不留情地將新大陸占為己有。”(許倬雲:《許倬雲說美國》,上海三聯書店2020版,第225頁)

個人自由主義發展到極端,就是社區生活的解體,個人的原子化,以及人倫道德的崩塌。隨著西方教育、文化在近代席捲全球,今天個人主義膨脹已成為一個世界性問題,並沒有因資訊技術的發達得到解決,反而使人沉迷於虛擬世界,變得越發極端和孤獨。

也有西方有識之士意識到中國注重人倫道德的文化可以補救西方個人自由主義的諸多弊端。比如一生三次翻譯《大學》的美國意象派詩人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1885-1972年),他認為,《大學》主張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自己的內心開始,逐步向外擴張自己的心性,將善行延展到我們的政治共同體,乃至整個世界——而個人只是周遭世界的一部分,個人與外部不是排他性的對立,應是一種和諧共生的關係。

從本節中,我們看到,“五福”中包括“攸好德”,喜好行善、奉獻社會;“六極”中包括“惡”,作惡。可見先賢多麼重視人倫善行的社會意義——善也是《大學》修身次第的起點。

經文:

“九、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六: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

語譯:

第九類:表明社會是否和諧幸福的現象,一個社會和諧幸福,多會有五種現象,稱為五福,包括人均壽命長、人民富足、社會安定祥和、人人行善樂於奉獻、盡享天年長壽而終。一個社會不和諧不幸福,多存在下面六種現象:人均壽命很短、病患者多、消極悲觀情緒盛行、貧富分化加劇、憂愁仇恨情緒充斥、世風萎靡毫無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