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特徵

作者: 廖名春   發布時間: 2022-07-06

《周易》在中國傳統典籍中是最有特色的,也可以說是東方神秘主義的代表作。儒家以它為五經(《易》、《書》、《詩》、《禮》、《春秋》)之首,道家以它為三玄(《老》、《莊》、《易》)之一,無論研究天文、地理、音樂、兵法,還是研究聲韻、數學、武術、氣功,古人都喜歡援引、借助《周易》的學說;至於道士煉丹,術士算命,更是以它為根據,以它為招牌。在古人看來,《易》道廣大,無所不包”,《周易》及其易學,囊括了天、地、人間的一切知識,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總匯。

可以說,《周易》的思維模式、人生哲學、象數理論,深深地影響甚至支配了中國乃至中華文化圈內各國人的思維習慣、人生態度。就是對自然科學的發展,它也在相當程度上充當了至少是哲學指導的角色。它不僅在中國文化史上佔有著罕與倫比的地位,同時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一顆璀燦的明星。

《周易》為什麼具有如此大的影響?我認為原因大致有三:

首先,是其思想的深邃。

《周易》的思想很複雜,可以說是言人人殊。但是,陰陽對待、流行和時中,應是《周易》最為典型的思想。

《周易》六十四卦,一共三百八十四爻,都是由陰爻“--”和陽爻“—”組成的。《易傳》將其闡發為陰陽哲學,應該是合乎邏輯的。

《周易》不但陰陽相對,六十四卦和八卦也是兩兩相對,乾坤、坎離、泰否、損益、謙豫、晉明夷……不但八卦是以的形式出現的,其實全部六十四卦也是以的形式出現的,只不過有的明顯,有的隱晦而已。所以,讀《易》當以觀。《周易》的這一特點,反映在思想上就是對待觀。這種對待觀不能簡單地看作對立,更包括對立面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的思想。

《易》者,變也。《周易》就是變經,就是講運動、變化規律的,用《易傳》的話來說,就是流行。《周易》的卦與卦之間是可以相互變化的,乾卦可以變為坤卦,泰卦可以變為否卦。反之,坤卦也可以變為乾卦,否卦也可以變為泰卦。《周易》從乾坤到既濟,象徵著事物一個發展過程的圓滿結束。但是,既濟卦之後還有未濟卦,明顯含有事物的發展是無窮的思想。

《周易》重視中位,也重視時。這種思想,《易傳》概括為時中,不但含有不偏不倚,既反對,又反對不及的思想,也含有主張秩序的思想,甚至還包含有正統論的傾向。《周易》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一卦的卦時;一卦六爻,每一爻都有一爻的爻時。強調,就是主張隨時變化,與時俱進。這些思想,不但吸引和啟發了古人,就是在今天,也還有它強大的生命力。

其次,是其思想表現形式和方法的特殊。

中國古代哲理深刻的著作很多,為什麼它們都不如《周易》影響大呢?除了歷史的原因外,首先要引起注意的就是其思想表現形式的特殊。《論語》、《孟子》、《老子》、《莊子》都是說理的,靠的是邏輯的力量。但是,深刻的哲理要讓一般民眾都感興趣,實在是勉為其難。而《易》則寓於蔔筮,以神道設教(《周易··彖傳》),接過一般民眾都迷信的筮法,裝進自然哲學和社會哲學的內容,將迷信的形式和哲學的內容結合在一起,使對哲學不感興趣的民眾易於接受,這樣,儘管見仁見智,但對《周易》哲理的普及無疑是有效的。

《周易》思想表現方法的特殊則更值得注意。《四庫》館臣說:《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典籍很多,但沒有哪一種典籍發展到了《周易》的極致。《論語》、《孟子》、《老子》、《莊子》都是借天道來說人事之理的,但它們都是文字的推闡,而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周易·繫辭傳》),文字的內涵畢竟有規定性,表達思想有一定的限度。《周易》則是卦畫符號與漢字的結合體。雖然其卦爻辭是文字,表達的意思有限,但其卦畫符號的功能卻無窮,什麼都能用它來代表,就好像XY一樣,所以馮友蘭(1895—1990)稱《周易》是宇宙代數學,雖然只講一些空套子,但是任何事物都可以套進去。可以說,《易》道之所以廣大無所不包,主要不在於它的卦爻辭,而是在其卦畫符號。而卦畫符號與卦爻辭的結合,就使《周易》成為了一種早期的符號哲學。

再次,是其歷史的特殊。

關於《周易》的歷史,《漢書·藝文志》有人更三聖,世曆三古說。這是說,《周易》一書,經歷了上古的八卦階段、中古的六十四卦階段、下古的《易傳》階段。而八卦為伏羲所作,六十四卦為周文王所演,《易傳》為孔子(前551—479)所作。這麼悠久的歷史,如此顯赫的作者,中國其他典籍,沒有誰能與之相比。難怪古書編目,總是以《易》為首。

由此看來,《周易》是一門發展的學問。所謂伏羲畫卦文王演卦是指《周易》本經的形成。而孔子作傳則是指《易傳》的產生。嚴格地說,《周易》或《易經》,應指西周時期形成的《周易》本經,而不應該包括《易傳》(指十翼)。但由於古人認為《易傳》為孔子所作,而孔子是聖人”,“聖人之作當然可升為。於是,《周易》或《易經》,也就包括了《易傳》。

嚴格地說,除《周易》本經以外的所有研究《周易》本經的著作,都可稱為易傳。但由於《易傳》(指十翼)習稱為孔子所作,以致可與《周易》本經並列,也就成了專稱,別的研究《周易》本經的著作也就不好再稱為《易傳》了。這些著作我們可稱之為。這樣,易學著作也就分成了(指《周易》本經)、(指《易傳》,即十翼)、(指《易經》、《易傳》以外的所有易學著作)三部分。

儒家經學系統的典籍從漢朝開始,都包括經、傳、學三部分。《周易》系統的典籍也是如此。如宋朝朱熹(1130—1200)注解《周易》的著作《周易本義》一書,即由此三部分組成。其中,既有經文,也有傳文,朱熹對經、傳文所作的注解則屬於易學。今人對《周易》經傳所作的注解,則屬於當代易學。

應該指出,由於《易傳》由傳而經的特殊性,人們習稱的《易經》已包括了《易傳》。所以,易學不但包括了對《周易》本經的研究,實質上也包括了對《易傳》的研究,而且也包括了更多的《易》外別傳,即借《周易》本經和《易傳》之題發揮的著作,比如《四庫全書總目》所說的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之類。

這三部分中,是源,是流。它們固然有許多的共同點,但顯然是不同時期不同作者的作品,我們不能把它們混為一談。《易傳》有的東西,並不等於本經就有,也有可能是《易傳》的創造。後來易學著作有的東西,也不等於一定出於本經或《易傳》,也有可能是後人的發明。研究《周易》,我們一定要有歷史觀念,懂得哪些是本經具有的,哪些是本經可能會具有的,哪些是本經不可能具有的。不要把本經不可能具有的強加於本經,也不要輕易否定本經可能會具有的。把後來易學著作才有的東西強加於本經,就會得出《周易》無所不有、無所不能的錯誤觀念,走向神化一途。輕易否定本經可能會具有的,甚至對本經已經具有的視而不見,就會貶低本經的思想性,視本經為簡單的筮書,走向矮化一途。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周易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