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末並重、士(官)商分業思想的現代意義(三)

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發布時間: 2022-07-04

經義:

在中國文化中,頒曆授時是國家權力的重要象徵,《尚書•堯典》介紹帝堯的豐功偉績包括:“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曆象日月星辰”講的就是《洪範》中的“五紀”,各類計時方法,只是更簡潔。

《管子•牧民第一》也說:“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時間在國家政務中關係重大,特別與生產生活直接相關,所以將“八政”和“五紀”放在一起。

“八政”即國家的八種關鍵政務,處於第一位、第二位的是食和貨。用今天的話說,食就是農業生產,貨就是商品物資和貨幣金融,前者稱為本業,後者稱為末業,二者在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所以《漢書》專列《食貨志》,其開篇就說:“《洪範》的八種政務官員,第一就是管糧食生產的官,二是管財貨的官。食指農民生產的可以吃的好穀,貨是指可穿的布帛,以及金刀龜貝等寶物,用來分配財產、均衡利益以通有無。這兩者是人民生活的根本,從神農時代就開始興起。“《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食謂農殖嘉穀可食之物,貨謂布帛可衣,及金刀龜貝,所以分財布利通有無者也。二者,生民之本,興自神農之世。”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八政”指國家政務——食、貨特指國家管理的農業生產和商業金融,而非私人資本的經濟活動。明確這一點極為重要,因為漢以後,一些儒家知識份子常常將本末、義利截然對立,高舉“不與民爭利”“君子不言利”的大旗,反對國有資本,為國理財,他們本質上是私人大資本的代言人!

實際上,在中國古典經濟學輕重術中,國有資本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平衡經濟,防止私人大資本壟斷國民經濟,剝削普通民眾。由於擋住了私人大資本的財路,歷史上不斷有人抹黑反對國有資本,直至今日——在私人壟斷資本橫行世界的21世紀,國有資本顯得更加重要!

在西元前81年西漢政府的高級政策討論會(鹽鐵會議)上,當時的儒家,文學賢良就以“進本退末,廣利農業”的名義,反對國營鹽鐵及諸多國家商業活動。他們肆意扭曲孔子的均平思想以及中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權力(士)與資本(商)分業的理論,主張“君子不言利”、“君子不言兵”。他們說,孔子曾經講過,“諸侯和大夫不必擔心土地少,而要注意分配不平均;不必擔心財產貧乏,而要注意讓人們安分守己。”所以天子不談論財富的多和少,諸侯不談論利和害,大夫不談論得和失。他們滿懷仁義教化民眾,推廣仁德安撫百姓。因此,近處的人都親近歸附,遠處的人對他們心悅誠服。所以善於克敵制勝的人不去打仗,善於打仗的人不出動軍隊,善於統帥軍隊的人不排兵佈陣。只要朝廷政治清明,就可以使敵人不戰而退。聖明的君主施行了仁政,就可以無敵於天下,還需要什麼費用呢?《鹽鐵論•本議第一》引研習經學的“文學”的話:“孔子曰:‘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故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畜仁義以風之,廣德行以懷之。是以近者親附而遠者悅服。故善克者不戰,善戰者不師,善師者不陣。修之於廟堂,而折衝還師。王者行仁政,無敵於天下,惡用費哉?”

西漢儒生的上述荒唐觀念影響深遠,過去兩千年一直是儒家的主流思想。它從內部、在經濟和軍事兩個層面弱化了國家實力——這是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的悲劇!

實際上,“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不是說國家不管理經濟,不經營產業,不平衡市場,而是說必須在資本和權力之間建立防火牆,阻止它們通過“旋轉門”互相轉化。所以《韓詩外傳•卷四》在“大夫不言得喪”後面還有“士不通財貨,不為賈道”,就是當官的人不能經商。

在資本近乎壟斷一切,金主政治、政商旋轉門已成為常態的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在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東西方都要汲取中國先哲的本末並重、士(官)商分業思想——只有這樣,人類才能回歸治道之中,政者之正!

經文:

“三、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八曰

“四、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

語譯:

“第三類是選拔稱職的官員,處理好八種政務。治國便是治吏,選拔出並監管好官員,以處理好八種政務。一是以糧食生產為核心的政務。二是以商品物資供應和貨幣金融為核心的政務。三是以祭祀為核心的政務。四是以土木工程為核心的政務。五是以教育教化為核心的政務。六是以司法刑獄為核心的政務。七是諸侯之間往來的外交政務。八是以軍事安全為核心的政務。

“第四類是五種計時方法。地球在宇宙中運動的影響涉及地質運動、氣候變化和動植物生長等,所以必須綜合考察地球、日、月、星辰,使人們的生產生活符合自然規律。一是年,二是月,三是日,四是星辰,五是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