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和平的中國方案——王霸術(一)

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發布時間: 2022-06-06

經義:

夏商周三代同當代世界有相似之處——諸多族群共存,政治共同體林立。

當今世界和平不是靠缺乏權威的聯合國維繫,而是靠大國間實力的均勢——美國這樣強大的霸權主義國家起著關鍵作用,它也利用政治軍事優勢肆意掠奪別國。

這是可怕的惡性循環,造成了正義的沉淪和秩序的混亂——霸權主義國家不惜為自身利益挑起戰爭,比如2003年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的伊拉克戰爭就是這樣。

中國從堯舜時代到夏商周三代,維繫東亞世界和平的是王-霸體制。王族作為世界秩序的中心和重心,與地方諸侯中強大的伯一起,共同維繫和平秩序。伯意義同“霸”,當王權衰落,世界失序時,地方霸主可以起來維繫天下秩序。

東漢班固編輯的《白虎通義》,詳細解釋了夏商周三代的五霸及其政治意義:五霸指什麼?指昆吾氏、大彭氏、豕韋氏、齊桓公、晉文公。以前三王世道衰微,但五霸為保存政治秩序,率領諸侯朝見天子,修正天下的教化,復興中國,攘除夷狄,所以稱之為霸。昆吾氏稱霸于夏朝,大彭氏、豕韋氏稱霸于殷朝,齊桓公、晉文公稱霸于周朝。還有人說,五霸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廬。總之,霸就是伯,行使方伯的職權,召集諸侯朝見天子,使之不失臣下的職責,所以聖人也贊成五霸。《白虎通義•卷二•號》中說:“五霸者,何謂也?昆吾氏、大彭氏、豕韋氏、齊桓公、晉文公也。昔三王之道衰,而五霸存其政,率諸侯朝天子,正天下之化,興複中國,攘除夷狄,故謂之霸也。昔昆吾氏,霸于夏者也。大彭氏、豕韋氏,霸于殷者也;齊桓、晉文,霸于周者也。或曰:五霸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廬也。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職,會諸侯朝天子,不失人臣之義。故聖人與之。”

“聖人與之”是《春秋》家的觀點,孔子也贊成霸道。對於管仲輔佐齊恒公成就霸業,救不絕如縷的中華文明於水火之中,孔子讚歎: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恢復了天下秩序,老百姓到今天還享受到他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也要披散著頭髮,衣襟向左開,如夷狄一樣了。“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

但在孟子以後,學人將王與霸對立起來,荒唐地認為只要道德高尚,內施仁政,不講軍備武力都行。這種觀點經董仲舒等漢儒宣揚,影響深遠;世界和平的中國方案、歷史證明更能維繫持久和平的方案——王霸術,長期以來無人問津!

齊宣王問孟子春秋兩位霸主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蹟,孟子竟然回答:孔子的門徒從不談論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因此後世沒有流傳,我也沒聽說過。如果非要我說,就說稱王的事吧!“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孟子•梁惠王上》)

也是在《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空談什麼“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他指的當是周文王。歷史現實是:周文王(即西伯)本人就是一方霸主,經過多年的征伐(包括這次平定黎國),才奪取了商人的天下盟主地位,成為一代新王。

《詩經•魯頌•閟宮》說從文王的祖父太公開始,居岐山一帶,就開始了滅商的進程,是有一定道理的:“後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剪商。”

當然,文王在“剪商”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今天,利用《史記》等資料,經史相參,我們基本能理清周文王的用兵戰略和用兵路線。“他先平定自己根據地‘岐周’西邊的虞、芮,由西向北驅逐了犬戎,回頭掃清了東北面近在肘腋的密須,使根據地得到了鞏固,這期間大概有一段沒有急劇用兵而是積蓄力量、招徠與國,國勢漸漸得到壯大和發展,並逐步向東擴張的時期。這時為了取得穩定的環境,而向商王朝妥協,因而有承認商王朝為‘大邑商’,表示臣服的時期……但事實上他這時正在準備渡河東進。等到力量一足,就揮師河東,戡定黎國,這時隔著太行山,下臨朝歌,已不過二三百里的距離了。”(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1065頁)

文王死後,武王伐紂只是個時間問題了。文王不是“百里而王”,而是經過長期戰爭“三分天下有其二”之後才為王的!他行的也是先內後外,先近後遠,先文後武的王霸術!(翟玉忠:《平天下策——<管子>古典外事理論三原則》,收入拙著《智慧簡史:從舊石器到人工智慧》,華齡出版社2021年版)

中華治道,自漢以後越發隱而不彰。直到今日,我們還不能恢復這一人類極為古老深厚的哲學社會科學遺產。值此急需新思想資源的大爭之世,想來令人痛心!

經文:

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

注釋:

【1】西伯:指西周文王姬昌,商紂王以姬昌為西部諸侯之長,故稱西伯。既:已經。戡:平定。黎:商朝的諸侯國,位於今山西長治,是商朝都城殷的西部軍事屏障。

【2】祖伊:商朝大臣。

語譯:

西周文王姬昌平定黎國,清除了殷商的西部軍事屏障。商大臣祖伊憂心忡忡,急忙向紂王彙報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