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理想的“賢君之治”(《韓詩外傳·卷八•第二十章》)

作者: 孫立堯   發布時間: 2022-05-30

經義:

本章所描繪的是“賢君之治”下的圖景,一切都顯得秩序井然。這樣,不僅國家得到了很好的治理,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遠方的一些民族和國家也慕義而來,而且人事的和諧也感應了上天的風調雨順,這可以視作儒家理想中的“烏托邦”。

經文:

夫賢君之治也,溫良而和,寬容而愛,刑清而省,喜賞而惡罰。移風崇教,生而不殺,布惠施恩,仁不偏與。不奪民力,役不踰時,百姓得耕,家有收聚,民無凍餒,食無腐敗。不造無用,雕文不於肆。斧斤以時入山林。國無佚士,皆用於世。黎庶歡樂,衍盈方外,遠人歸義,重譯,故得風雨不烈。

《小雅》曰:“有渰萋萋,興雨祈祈。”以是知太平無飄風暴雨明矣。

語譯:

賢明的君王治理國家,溫和善良而且平和,對老百姓寬容而愛護,刑罰清明而簡省,喜愛賞賜而厭惡懲罰,改變風俗,尊崇教化,愛養老百姓而不去殘害他們,佈施恩惠,仁愛而不偏袒,不隨意使用民力,勞役不在農耕時節,百姓都能夠得到耕種,每家都有收穫積聚,百姓沒有受凍挨餓的,食物也沒有腐敗的,工人不做沒有用的東西,雕飾的文彩不在市場裏賣,砍伐山中樹木按照一定的時節,國家沒有不得到任用的士人,都能夠對國家有所貢獻,黎民都很快樂,這種國家大治的情形傳播到四方之外,遠方人都到這裏來歸順道義,遠方的國家經過多重翻譯,拿著禮物來拜見,所以國家也風調雨順。

《小雅》中說:“天上的烏雲很茂盛,下起細細的雨。”通過這個就可知道,太平的時代是沒有暴風暴雨的。

 (整理自孫立堯注譯:《新譯韓詩外傳》,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經義為原書“研析”部分,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標題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