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三才與三公(《韓詩外傳·卷八•第十九章》)

作者: 孫立堯   發布時間: 2022-05-29

經義:

天、地、人三者,是統一的整體,人為萬物之靈,故可與天地相並列,因而尊天敬地,管理人事,便成為國家大事。與此相關聯,三公便成了國家中職務最高的官員,三公各稱其職,則天成地平,百姓安堵,天下得到大治。這種將人道與天道及自然相聯系的觀念,一直是中國古代政治中的顯著特色。

經文:

三公者何?曰司馬,司空,司徒也。司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故陰陽不和,四時不節,星辰失度,災變非常,則責之司馬。山陵崩,川穀不流,五穀不植,草木不茂,則責之司空。君臣不正,人道不和,國多盜賊,下怨其上,則責之司徒。故三公典其職,憂其分,舉其辯,明其,此三公之任也。

《詩》曰:“濟濟多士,文王以寧。”又曰:“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言各稱職也。

語譯:

三公是什麼?回答說:是司空、司馬和司徒。司馬是主管天文的,司空是主管土地的,司徒是主管人事的。所以陰陽不調和,四季變化沒有節度,星辰偏移了它們正常的位置,出現了非常的災變,就要追究司馬的責任;山陵崩塌了,河流山谷中的水不流了,五穀不能生長,草木不茂盛,就要追究司空的責任;君臣不正直,人與人之間不和諧,國家有很多的盜賊,在下的老百姓怨恨在上的統治者,就要追究司徒的責任。所以三公管理好自己的職務,擔憂自己的分內之事,做他們所明瞭的事,彰明他們的道德,這是三公的責任。

《詩經》上說:“有這麼多的賢士,文王因此得到安寧。”又說:“周朝的事業光明顯著,滿朝文武各盡其職。”說的就是各自能夠稱職。

(整理自孫立堯注譯:《新譯韓詩外傳》,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經義為原書“研析”部分,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標題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