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俎豆之間,折沖千里之外(《韓詩外傳·卷八•第十八章》)

作者: 孫立堯   發布時間: 2022-05-29

經義:

西周春秋時期的宴會往往政治色彩很濃,在禮樂儀式中實現國與國之間的政治鬥爭,即所謂“折沖樽俎”,因此當時的使者都是很重視的——通過宴會和禮儀的觀察可以瞭解一國的政治情況。本章中范昭是晉國使者,而應對范昭的主要是齊國的名臣晏嬰,通過范昭和晏嬰、齊國太師在宴會禮儀中的表現,各自都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這些都可以在國策制定中起到重要作用。

經文:

晉平公使范昭觀齊國之政,景公錫之宴。晏子在前。范昭趨曰:“願君之倅樽以為壽。”景公顧左右曰:“酌寡人樽獻之客。”晏子對曰:“徹去樽。”范昭不說,起舞,顧太師曰:“子為我奏成周之樂,願舞。”太師對曰:“盲臣不習。”范昭起出門。

景公謂晏子曰:“夫晉,天下大國也,使范昭來觀齊國之政,今子怒大國之使者,將奈何?”晏子曰:“范昭之為人也,非陋而不知禮也,是欲試吾君,嬰故不從。”於是景公召太師而問之曰:“范昭使子奏成周之樂,何故不調?”對如晏子。於是范昭歸報平公曰:“齊未可並也。吾試其君,晏子知之;吾犯其樂,太師知之。”

孔子聞之曰:“善乎,晏子不出俎豆之間折沖千里。”

《詩》曰:“實右序有周,薄言振之,莫不震疊。

語譯:

晉平公派范昭出使齊國,去觀察齊國的政風,齊景公賞賜他宴會,晏子也在宴會上,站在范昭面前。范昭快步走到齊景公那里說:“希望能夠用您不用的酒杯為您祝壽。”齊景公回頭對左右的侍臣說:“把我的酒杯里面斟上酒,獻給客人。”范昭喝完了之後,晏子說:“把酒杯撤下去。”范昭不高興,跳起舞來,回頭對太師說:“請您給我演奏成周之樂,我願意來跳舞。”太師回答說:“我沒有學習過。”范昭起來走出了大門。

齊景公問晏子說:“晉國是天下的大國,派遣范昭來觀察齊國的政風,現在你讓大國的使者發怒,怎麼辦?”晏子說:“范昭這個人,並不是鄙陋而不知道禮儀的人,他這樣做是要試探您,所以我沒有順從他。”於是齊景公召見太師問他說:“范昭讓你演奏成周之樂,為什麼不調理樂器為他演奏?”太師的說法和晏子一樣。於是范昭回去報告晉平公說:“我們還不能夠兼併齊國。我試探他們的君主,晏子知道我的想法;我冒犯他們的樂師,太師知道我的想法。”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之後,說:“好啊,晏子不出於宴會之上,就能夠戰勝千里之外的敵人。”

《詩經》上說:“上天保佑周朝,發兵震懾他們,沒有不驚慌的。”

 (整理自孫立堯注譯:《新譯韓詩外傳》,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經義為原書“研析”部分,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標題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