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立堯 發布時間: 2022-05-27
經義:
卷三的第三十一章和本卷的第三十一章都說到周公是如何治理天下的,也有所謂的“師見者”、“友見者”多少人,可以對照閱讀。周公是孔子心目中的聖人,子賤治理單父這樣一個地方,其治理方法和周公有類似的地方,因此孔子感歎“不齊(不齊,宓子賤的名——編者注)為之大,功乃與堯,舜參矣”,可以說是對他的最高評價了。而究其根本,仍不出教以孝悌忠信、行以禮儀道德這樣的範圍之外。
經文:
《詩》曰:“愷悌君子,民之父母。”子賤其似之矣。
語譯:
宓子賤治理單父這個地方,老百姓都依附他。孔子說:“你告訴我是用什麼辦法來治理的。”宓子賤回答說:“我時常打開倉庫,賑濟窮困的人,補給糧食不足的人。”孔子說:“這只能夠使一般的老百姓依附罷了,還是不夠的。”宓子賤說:“賞賜有才能的人,招納任用有賢德的人,把不賢的人斥退掉。”孔子說:“這可以讓士人依附你,還是不夠的。”宓子賤說:“我把他當作父親來侍奉的人有三個,把他當作兄長來對待的人有五個,和他做朋友的有十二人,把他當作老師看待的人有一個。”孔子說:“把他當作父親來侍奉的人有三個,把他當作兄長來對待的人有五個,足以教育人民敬愛尊長了;和他做朋友的有十二人,足以除去自己見聞的堵塞和遮蔽了;把他當作老師看待的人有一個,足以考慮事情沒有遺失的策略,辦事沒有失敗了。可惜啊,宓子賤治理的地方要是足夠大的話,他的功勞可以和堯、舜並立了。”
《詩經》上說:“和樂平易的君子,是老百姓的父母。”宓子賤和這句話中說的差不多了。
(整理自孫立堯注譯:《新譯韓詩外傳》,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經義為原書“研析”部分,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標題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