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時鳳凰蔽日而至(《韓詩外傳·卷八•第八章》)

作者: 孫立堯   發布時間: 2022-05-27

經義:

黃帝是傳說中的人物,鳳凰一類的祥瑞也是不可征信之事,所以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篇文字當然不是史實,而只是表達了一種觀念,說明黃帝之德,足以出現祥瑞,因為黃帝“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顯然符合儒家治國的最高標準,足可以臻入“聖人”之列。聖人為天子,當然也就應該出現祥瑞,這樣的事,史書中屢屢記載。

經文:

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內和平,未見鳳凰,惟思其象。夙晨興,乃召天老而問之曰:“鳳象何如?”天老對曰:“夫鳳之象,鴻前而麟後,蛇頸而魚尾,龍文而龜身,燕頷而雞啄,戴德負仁,抱挾義。小音金,大音鼓。延頸奮翼,五彩備明。舉動八風,氣應時雨。食有,飲有儀。往即文始,來即嘉成。惟鳳為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天下有道,得鳳象之一,則鳳過之。得鳳象之二,則鳳翔之。得鳳象之三,則鳳集之。得鳳象之四,則鳳春秋下之。得鳳象之五,則鳳沒身居之。”

黃帝曰:“於戲,允哉!朕何敢與焉!”於是黃帝乃服黃衣,帶黃紳,戴黃冕,致齋於中宮,鳳乃蔽日而至。黃帝降於東階,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敢不承命!”鳳乃止帝東,集帝梧桐,食帝竹實,沒身不去。《詩》曰:“鳳凰於飛,翙翙其羽,亦集爰止。”

語譯:

黃帝繼承天子之位,順承天道而施予恩惠,統一並修養道德,推行仁義。天下太平,但沒有鳳凰出現,就思考著它的形象。早睡早起,把天老叫過來問:“鳳凰是什麼樣子?”天老回答說:“鳳凰的形象,前面像飛鴻,後面像麒麟,脖子像蛇,尾巴像魚,身上有龍一樣的花紋,有烏龜的身體,下巴像燕子,嘴巴像雞,具備仁德和忠誠道義,叫起來的聲音,小的像是敲打金屬,大的像是擊鼓,伸長脖子張開翅膀時,可以看到它身上五種明亮的色彩,一旦飛起來,八方都會颳風,它的氣息和及時的雨水相應;吃東西有具體的目標,喝水時也有儀節,去的時候是文德教化的開始,來的時候是嘉德的完成。只有鳳凰能夠通達天的福祉,應和土地的神靈,與五音合律,觀覽人的九種道德。天下政治清明有道,能有一種與鳳象相合,鳳凰就會經過那裏;有兩種和鳳象相合,鳳凰就會在那裏盤旋飛翔;有三種和鳳象相合,鳳凰就會在那裏停留下來;有四種和鳳象相合,鳳凰就會在春秋兩季來到這裏;有五種和鳳象相合,鳳凰就會一生都居住在那裏。”

黃帝說:“唉呀,真是這樣啊,我怎麼能夠遇到這樣的景象呢?”於是黃帝就穿上黃色的衣服,戴上黃色的禮帽,在宮中齋戒,鳳凰飛了過來,將陽光都遮住了。黃帝從東面的臺階上下來,向西方拜了兩拜,然後叩頭,說:“上天降下了福祉,我不敢不接受天命。”鳳凰就停息在黃帝的東方園囿裏,棲止在梧桐樹上,吃著園中竹子的果實,一直到去世。《詩經》上說:“鳳凰飛起的時候,翙翙然撲著翅膀,再停在那裏。”

(整理自孫立堯注譯:《新譯韓詩外傳》,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經義為原書“研析”部分,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標題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