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立堯 發布時間: 2022-05-26
經義:
在國際交往之中,各國有各國的禮俗,它們只有互相尊重彼此的禮俗,才能夠和平共處。春秋之時,中原地區以禮儀之邦自居,而將四方邊遠的國家看作是蠻夷,楚國本身也被中原地區的國家視為蠻夷,但和越國相比,尤其是其北方地區,已經受到了中原文化的薰陶,所以這裏才會認為越國是“夷狄之國”。當然,村章中除了體現這一文化因素之外,還體現了越國使者的機智。
經文:
越王勾踐
語譯:
越王勾踐派遣廉稽進獻戰爭中的所俘給楚王,楚王的使者說:“越國是夷狄一類的國家,請讓我來欺侮它的使者。”楚王說:“越王是一個賢能之人,他的使者也很賢能,你要謹慎一些。”楚國使者出來見廉稽說:“戴上禮帽,就可以依照禮儀與我們的大王相見;不戴禮帽,就不能相見。”廉稽說:“越國也是周朝所封的列國之一,不能夠處於中原地帶,卻處在長江大海的岸邊,和黿鳣魚鱉共處,身上畫了花紋,剪斷了頭髮,然後才能居住。今天來到貴國,卻說一定要“戴禮帽才能依禮相見,不戴禮帽不能相見,如果這樣的話,貴國的使者到越國去,也將要割掉鼻子,在臉上刺字塗墨,在身體上畫上花紋,將頭髪剪掉,然後才能按照我們那裏的禮俗相見,可以嗎?”楚王聽到了之後,穿上衣服出來謝罪。孔子說:“到四方諸侯去出使,不屈辱君王所交待的使命,可以說是士人了。”
(整理自孫立堯注譯:《新譯韓詩外傳》,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經義為原書“研析”部分,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標題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