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先擇而後種(《韓詩外傳·卷七•第二十章》)

作者: 孫立堯   發布時間: 2022-05-23

經義:

俗語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培養人才也是一樣。善於培養人才的人,必須對於想要培養的人經過一番考察,確定其資質,這樣便能夠讓這些人才順著自己的意願而成長,為自己或者國家作貢獻;不善於培養人才的往往事與願違,子質便是屬於不善於培養人才者,所以落得這樣的結果,只能夠怪自己當初沒有對人進行選擇。

經文:

魏文侯之時,子質仕而獲罪焉,去而北遊,謂簡主曰:“從今已後,吾不復樹德於人矣。”簡主曰:“何以也?”質曰:“吾所樹堂上之士半,吾所樹朝廷之大夫半,吾所樹邊境之人亦半。今堂上之士恐我以法,邊境之人劫我以兵,是以不復樹德於人也。”簡主曰:“噫,子之言過矣!夫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春樹蒺藜,夏不可采其葉,秋得其刺焉。由此觀之,在所樹也。今子之所樹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擇而後種也。”   

《詩》曰:“無將大車,惟塵冥冥。”

語譯:

魏文侯的時候,子質在魏國做官犯了罪。離開魏國向北方去,對簡主說:“從今以後,

我將不再在他人那裏樹立恩德了。”簡主問:“為什麼呢?”子質說:“公堂上的士人有一半是我所培養的,朝廷裏的大夫有一半是我所培養的,守衛邊境的人有一半是我所培養的。現在公堂上的士人在國君那裏說我的壞話,朝廷裏面的大夫用法令來恐嚇我,守衛邊境的人用兵器來脅迫我,所以我將不再在別人那裏樹立恩德了。”簡主說:“唉,你的話說錯了!春天種下桃樹、李樹,夏天可以在它們下麵乘涼,秋天可以吃它們的果實;春天種下帶刺的蒺藜,夏天不能採摘它的葉子,秋天只能夠得到它的棘刺。由此看來,在於你種的是什麼。現在你所樹立的都不是有道德的人,所以君子應該先有所選擇,然後再去種植。”

《詩經》上說:“不要去推那牛車,到處都揚起灰塵。”

(整理自孫立堯注譯:《新譯韓詩外傳》,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經義為原書“研析”部分,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標題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