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為政者,循情性之宜《韓詩外傳·卷七•第十九章》)

作者: 孫立堯   發布時間: 2022-05-23

經義:

政事應該順應人情和天道,三者本是一體的事情,所謂“循情性之宜,順陰陽之序,通本末之理,合天人之際”,這種觀念在本書中有多處表達。在漢代人的政治中也得到很明顯的運用,漢初的宰相陳平曾經說:“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而漢代另一個名相魏相也說:“陰陽者王事之本,群生之命,自古聖賢,未有不由者也。”本書中出現這麼多談陰陽與政事的篇章,實際上與漢代的政治觀念也有很密切的關係。

經文:

傳曰:善為政者,循情性之宜,順陰陽之序,通本末之理,合天人之際。如是則天氣奉養而生物豐美矣。不知為政者,使情性,使陰乘陽,使末逆本,使人天,氣鞠而不信,鬱而不宣。如是則災害生怪異起,群生皆傷而年穀不熟。是以其動傷德,其靜救。故緩者事之,急者弗知,日反理而欲以為治。《詩》曰:“廢為殘賊,莫知其尤。”

語譯:

古書上說:善於處理政事的人,遵循著人的合適的性情,順從著陰陽的次序,通達事物本末的道理,合乎天道和人道的界限。這樣做的話,則天的元氣能夠滋養,而萬物也就能夠生長得茂盛豐美。不知道處理政事的人,就會使人的情感壓過人的天性,使陰氣超過陽氣,使末節違背根本,使人道違背天道,人的元氣屈曲而得不到伸展,鬱結而得不到宣洩。這樣的話災害就會發生,怪異的事物就會興起,生命都受到傷害,五穀不能成熟,有所舉動就會傷害他的德性,靜止下來也無法挽救。所以一些不急之務他要去做,急需要做的事情他卻不知道要去做,每天做的事情都違背道理,卻想使國家得到治理。《詩經》上說:“習慣去做一個殘害人民的人,不知道自己的罪過。”

(整理自孫立堯注譯:《新譯韓詩外傳》,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經義為原書“研析”部分,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標題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