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賢者昌,失賢者亡(《韓詩外傳·卷七•第十六章》)

作者: 孫立堯   發布時間: 2022-05-22

經義:

“得賢者昌,失賢者亡”,這是從歷史的經驗中得的教訓。這樣的教訓,對於君王或者執政者來說,實際上並不難理解。或者是由於他們自以為賢,因此沒有求賢之心;或者是因為他們雖想求賢,卻無力識別誰是真正的賢者,所以才導致國家的危亡。因而對於國君而言,識別賢者才是更重要的。

經文:

紂殺王子比干,箕子被發佯狂;陳靈公殺泄冶,鄧元去陳以族從。自此之後,殷並於周,陳亡於楚,以其殺比干、泄冶而失箕子、鄧元也。燕昭王得郭隗、鄒衍、樂毅、是以魏、趙興兵而攻齊,棲於莒。燕地計眾,不與齊均也,然所以燕至於此者,由得士也。故無常安之國,無宜治之民,得賢者昌,失賢者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鏡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知惡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務襲蹈其所以安存,則未有以異乎卻走而求逮前人也。太公知之,故舉微子之後,而比干之墓。夫聖人之於賢者之後,尚如是厚也,而況當世之存者乎?

《詩》曰:“昊天太憮,予慎無辜。”

語譯:

商紂王殺掉王子比干,箕子披散頭髮假裝發狂;陳靈公殺掉泄冶,鄧元帶著自己的族人離開了陳國。從此以後,殷朝被周朝吞併,陳國被楚國滅亡,就是因為他們殺了王子比干、泄治,而失去了箕子、鄧元。燕昭王得到郭隗,而鄒衍、樂毅分別從魏國和齊國到來。於是發兵攻打齊國,把齊閔王困在莒地。測量燕國的土地,計算它的人口,不能夠和齊國相比,然而燕國的勢力之所以能夠伸展到齊國的原因,是由於它得到了賢能的士人。所以天下沒有永遠安定的國家,沒有適合治理的人民,得到賢人就會昌盛,失去賢人就會滅亡。從古到今,沒有不是這樣的。明亮的鏡子是用來照形體的;已經發生過的事情,是用來瞭解今天的。知道厭惡古代國家危亡,卻不致力於遵循古代國家之所以安定的道理,這就和倒著行走卻希望能夠迫趕上前面的人沒有什麼不同。姜太公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封給微子的後代一個國家,修建比干的墓地。聖人對於賢者的後代,還這樣優厚,何況是當世還存在的賢人呢?

《詩經》上說:“上天太疏忽了,我真是沒有什麼罪過。”

(整理自孫立堯注譯:《新譯韓詩外傳》,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經義為原書“研析”部分,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標題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