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韓詩外傳·卷七•第十三章》)

作者: 孫立堯   發布時間: 2022-05-21

經義:

人之常情,地位越高,越容易自我驕傲,越難以自我反省,因此即使聽聞了大道也不願意實行。本章中所舉的勾踐、晉文公、齊桓公,都是一國的國君,在得志的情況下,卻都能夠反省自己,以一種畏懼的態度對待成功,這樣就不會失掉自己的功業,所以說這是“明君之務也”。《老子》中說“寵辱若驚”,也只有這樣,才能在各種情形下都不失去自我。

經文:

孔子曰:“明王有三懼:一曰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二曰得志而恐驕,三曰聞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昔者越王勾踐與吳戰,大敗之,兼有南夷。當是之時,君南面而立,近臣三,遠臣五,令諸大夫曰:‘聞過而不以告我者為上戮。’此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也。昔者晉文王與楚戰,大勝之,燒其,火三日不息。文公退而有憂色。侍者曰:‘君大勝楚而有憂色,何也?’文公曰:‘吾聞能以戰勝而安者,惟聖人。若夫詐勝之徒,未嘗不危,吾是以憂也。’此得志而恐驕也。昔者齊桓公得管仲、隰朋,南面而立, 桓公曰:‘吾得二子也,吾目加明,吾耳加聰,不敢獨擅,進之先祖。’此聞至道而恐不能行者也。由桓公、晉文、越王勾踐觀之,三懼者,明君之務也。”

《詩》曰:“溫溫恭人,如集於木。惴惴小心,如臨於穀。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此言大王居人上也。

語譯:

孔子說:“聖明的君王懼怕三種情形:一是處在尊貴的地位恐怕不能夠聽到自己的過錯,二是得志的時候恐怕自己驕傲,三是聽到了天下最高明的道理恐怕自己做不到。以前越王勾踐和吳國戰鬥,把吳國打得大敗,兼併了南方部落。這時候,國君面向南處理國家的政事,親近的臣子有三位,較遠的臣子有五位。勾踐對大夫們發佈命令說:‘聽到我的過失而不告訴我的,要受到最重的懲罰。’這是處在尊貴的地位而恐怕聽不到自己的過錯。以前晉文公和楚國戰鬥,獲得大勝,燒掉了楚軍的軍營,火燒了三天還沒有熄滅。晉文公回來臉上有憂慮的顏色,侍候他的人問他:‘您大勝了楚國卻有憂慮的顏色,這是為什麼呢?’晉文公說:‘我聽說戰勝了敵國而能夠安定的,只有聖人。至於通過謀詐取得勝利的人,沒有不危險的,所以我感到憂慮。’這是得志以後恐怕自己驕傲。以前齊桓公得到管仲、隰朋為自己的大臣,面向南方而聽政,齊桓公說:‘我得到兩個人,我的眼睛就更加能夠看得清楚,我的耳朵也能夠聽得更加清楚,我不敢獨自佔有這兩個人,我把他們進薦給我的祖先。’這是聽說了天下最高明的道理而怕自己做不到。從齊桓公、晉文公、越王勾踐來看,這三種畏懼,是聖明的君主所要去做的事務。

《詩經》上說:“柔順溫良恭謹的人,就像是爬到了樹上。小心翼翼的樣子,就像是站在深谷的邊上。戰戰兢兢恐懼的樣子,就像是走在很薄的冰面上。”這裏說的是聖明的君王如何居於眾人之上的道理。

(整理自孫立堯注譯:《新譯韓詩外傳》,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經義為原書“研析”部分,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標題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