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立堯 發布時間: 2022-05-21
經義:
衛㦤公好鶴而不愛民,因此而身死國滅,這本來並不是一個值得為他盡忠的國君。但在弘演看來,忠誠是第一位的,所以為他而死。本章中稱弘演是“忠士”,也未嘗不可,因為在古代的確有大量類似於弘演這樣的例子,而且一般情況下是受人稱贊的。如果說弘演是“愚忠”大概也是可以的,因為從道理上來說,他不會不知道衛懿公並非一個賢君,托身於這樣一個君主,真正有才能的士人,恐怕是不會去做的。
經文:
《詩》曰:“
語譯:
衛㦤公的時候,有個大臣叫弘演,受君主之命出使他國還沒有回來,北方的狄人攻打衛國,於是衛懿公打算帶領軍隊去迎戰。他的老百姓都說:“國君所看重且給予它俸祿爵位的,是鶴;他所喜愛的,是他的宮女。就讓鶴與宮女去打仗吧,我們怎麼能和狄人打仗呢?”於是都逃散而去。狄人到達的時候,在熒澤這個地方攻打衛懿公,殺了他,將他的肉都吃掉了,只剩下他的肝。弘演出使回來,向衛懿公的肝回報了出使的情況,報告完之後,呼天而號哭。等他停止了哀傷說:“做臣子的,只好死才行。”於是將自己腹中的內藏都挖出來,將衛懿公的肝放進去,然後才死去。齊桓公聽說了這件事之後,說:“衛國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它的國君昏聵無道。現在它卻有這樣的大臣,不能不讓衛國保存下來。”於是在楚丘這個地方重新建立衛國。像弘演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忠誠的士人了。殺掉自己為國君殉難,不獨為國君殉難,又讓衛國的宗廟重新得到建立,祭祀代代不絕,可以說是對衛國有大功勞了。
《詩經》上說:“四方的人都很富裕,只有我一個人憂愁。百姓生活都很安逸,只有我不敢休息。”
(整理自孫立堯注譯:《新譯韓詩外傳》,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經義為原書“研析”部分,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標題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