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貧親老,不擇官而仕(《韓詩外傳·卷七•第七章》)

作者: 孫立堯   發布時間: 2022-05-20

經義:

本章的內容,與卷一第一章大體是一樣的。孝子在於能夠使自己的父母得到安養,得到快樂,以盡其天年,所以趁父母還在的時候,要盡這一分孝心;這比父母不在了之後,用更多的祭品去祭祀要好得多,也實際得多。

經文:

曾子曰:“往而不可還者,親也;至而不可加者,年也。是故孝子欲養,而親不待也,木欲直而時不待也。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雞䐁逮親存也。故吾嘗仕為吏,祿不過鐘釜尚猶欣欣而喜者,非以為多也,樂其逮親也。既沒之後,吾嘗南遊於楚,得尊官焉,堂高九榱題三圍轉轂百乘,猶北而泣涕者,非為賤也,悲不逮吾親也。故家貧親老,不擇官而仕,若夫其志約其親者,非孝也。”

《詩》曰:“有母之屍雍。”

語譯:

曾子說:“去世了之後就不能夠再回來了的,這是自己的父母親;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沒有辦法再增加的,這是人生活的年限。所以孝順的子女雖然想去奉養父母,但父母卻不會在那裏等待的;樹木想長得很直,但時間卻不會在那裏等待它長直。所以與其等到父母死後殺牛在他們墓前祭祀,不如趁他們還活著的時候用雞和豬來奉養他們。所以我曾經在齊國做過官吏,俸祿只有很少一點,但覺得高興,並不是認為俸祿很多,而是因為能夠趁著父母親在的時候及時奉養他們而感到快樂。父母親去世之後,我曾經到南方的楚國,做了很高的官,堂有九仞那麼高,屋椽的頭很粗,車子有百輛,但我還是向著北方哭泣,並不是因為自己地位低賤,而是因為沒有辦法奉養父母而感到悲傷。所以家境貧窮而父母年老的人,不選擇一個合適的官職才肯去做,如果為了使自己的志向得到施展,而使父母親貧困的人,就是不孝順。”

《詩經》上說:“有母親,卻不能夠供養她。”

(整理自孫立堯注譯:《新譯韓詩外傳》,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經義為原書“研析”部分,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標題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