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修身端行,而待其時者也(《韓詩外傳·卷七•第六章》)

作者: 孫立堯   發布時間: 2022-05-20

經義:

君臣遇合,是古代士人的最大理想;而賢才不能夠為世所用,生不逢時,卻是歷史上更常見的事情。對待這種情況,只有加強自己的個人修養,以待時而已,如果終身未遇明君,那也只能說是自己的不幸,歸結為“天命”。所以《論語》中子貢對孔子說:“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孔子回答說:“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孔子所等待的便是一個出仕的合適時機。按照孟子的話說便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達與不達,並非由自己來決定,能夠由自己來決定的,只有自己的“獨善”而已,也就是本章中所說的“君子務學,修身端行,而須其時者也。這一章以大量的歷史事例來說明遇與不遇的道理,意在強調個人修養是內在的,是可以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去做的。至於能否遇到賢明的君主,從而推行自己的“道”,卻是一種天命,自己不能夠去掌控。

經文:

孔子困於陳、蔡之間,即三經之席,七日不食,藜羹不糝,弟子有饑色,書習禮樂不休。

子路進諫曰:“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今夫子積德累仁,為善久矣,意者當遣行乎?奚居之也?”

孔子曰:“由來!汝小人也,未講於論也。居,吾語汝。子以者為無罪乎,則王子比干何為刳心而死?子以義者為聽乎,則伍子胥何為抉目而懸吳東門?子以廉者為用乎,則伯夷、叔齊何為餓於首陽之山?子以忠者為用乎,則鮑叔何為而不用?葉公子高終身不仕,鮑焦抱木而立,子推登山而燔?故君子博學深謀不遇時者眾矣,豈獨丘哉!賢不肖者,材也;遇不遇者,時也。今無有時,賢安所用哉?故虞舜耕於曆山之陽,立為天子,其遇堯也;傅說負土而版築,以為大夫,其遇武丁也;伊尹,故有莘氏僮也,負鼎操俎,調五味,而立為相,其遇湯也;呂望行年五十賣食棘津,年七十屠於朝歌,九十乃為天子師,則遇文王也;管夷吾束縛自檻車,以為仲父,則遇齊桓公也;百里奚自賣五羊之皮,為秦伯牧牛,舉為大夫,則遇秦繆公也;虞丘於天下,以為令尹,讓於孫叔敖,則遇楚莊王也;伍子胥前功多,後戮死,非知有盛衰也,前遇闔閭,後遇夫差也。夫驥罷鹽車,此非無形容也,莫知之也。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裏之足,造父亦無千裏之手矣。夫生於茂林之中,深山之間,人莫見之故不芬。夫學者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憂而志不衰,先知禍福之始,而心無惑焉。故聖人隱居深念,獨聞獨見。夫舜亦賢聖矣,南面而治天下,惟其遇堯也。使舜居桀、紂之世,能自免於刑戮之中,則為善矣,亦何位之有?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幹,當此之時,豈關龍逢無知,而王子比幹不慧乎哉?此皆不遇時也。故君子務學,修身端行,而須其時者也。子無惑焉。”

《詩》曰:“鶴鳴九皋,聲聞於天。”

語譯:

孔子被圍困在陳、蔡之間的時候,坐在三種經書的講席上,七天沒有糧食吃,喝的野菜湯裏也沒有米。弟子們都有飢餓的臉色,但是讀《詩》《書》學習禮樂沒有停止。   

子路向孔子進諫說:“做好事的人天會以福祉來回報他,做壞事的人天會以災禍來回報他。現在您積累仁德,做好事已有很長時間了,大概還有什麼善行沒有做吧?為什麼現在的處境這麼困苦呢?”

孔子說:“仲由你過來!你是一個小人,沒有學習過道理。坐下來,我和你說。你認為有智慧的人就不會遭受罪過嗎,那麼王子比幹為什麼會被剖開心而死呢?你認為講求道義的人就會被聽信嗎,伍子胥為什麼會挖下自己的眼睛懸在吳國的城東門上?你認為廉潔的人就會被任用嗎,那麼伯夷、叔齊為什麼會餓死在首陽山上?你認為忠誠的人就會被任用嗎,鮑叔為什麼得不到任用?葉公子高一輩子不再做官,鮑焦抱著樹木哭泣,介子推住在山裏被焚燒。所以君子學問淵博、智謀深遠,但是沒有遇到好時機的人很多,哪里只是我一個人呢!賢與不賢,是他本身的資質;能不能遇到一個合適的君主,那是時機。現在沒有一個好的時機,賢能又能夠用到什麼地方呢?所以虞舜在曆山南種田,後來被立為天子,這是因為他遇到了堯;傅說背著土去築牆,後來被任命為大夫,這是因為他遇到了商王武丁;伊尹本來是有莘氏的僕人,背著食器和切菜板,調和五種滋味,後來被任用為宰相,這是因為他遇到了商湯;呂望五十歲的時候還在孟津那裏賣食品,七十歲還在朝歌做屠夫,九十歲時才做了天子的老師,這是因為他遇到了周文王;管仲被囚在檻車裏面,後來被任用,號稱“仲父”,這是因為他遇到了齊桓公;百里奚把自己賣了五張羊皮的價格,為秦國的國君放牛,後來被任用為大夫,這是因為遇到了秦繆公;虞丘名聞於天下,被任用為楚國的令尹,後來他把自己的位子讓給了孫叔敖,這是因為遇到了楚莊王;伍子胥在吳國時先前立了很多功勞,後來卻被殺死了,並不是他的智慧先前很好,後來衰落,而是因為先前遇到的是闔閶,後來遇到的是夫差。千里馬疲憊地拉著裝鹽的車子,並不是沒有好馬的形體容貌,而是沒有人能夠瞭解它。如果千里馬遇不上伯樂,哪里能夠展示它日行千里的快足呢?造父也顯示不出他善於駕千里馬了。香草生長在茂密的樹林裏,深山之中,但是並不因為沒有人看到它就不芳香了。學者並不是為了要顯達,而是為了身處困境時也不會走投無路,憂慮的時候志氣也不會衰落。預先知道福和禍的開端,心中沒有迷惑。所以聖人隱居自己,念慮深湛,有自己獨到的見識。舜是一位賢達聖明的人,他坐朝南面而治理天下,這只是因為他遇到了堯。如果舜生活在夏桀、商紂的時代,能夠自己免除刑罰殺戮就算好的了,哪里還會登上天子之位呢?夏桀殺掉關龍逢,商紂殺掉王子比幹,這個時候難道是關龍逢不聰明,王子比幹沒有智慧嗎?這都是因為他們沒有遇上一個好時機。所以君子是致力於學問,修養自己的身心,端正自己的行為,而等待時機的那種人。你不要有所迷惑。”

《詩經》上說:“鶴在曲折的沼澤裏鳴叫,聲音可以上達到天上。”

 (整理自孫立堯注譯:《新譯韓詩外傳》,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經義為原書“研析”部分,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標題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