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其所使,不任以辭(《韓詩外傳·卷七•第二章》)

作者: 孫立堯   發布時間: 2022-05-19

經義:

古代使者出使,“受命而不受辭”,是要根據實際情況而進行應對的,也就是要能夠“專對”,這對一個使者而言,既需要他有比較好的及時應對的才能,也是他的職責所在。所以本章中趙王對使者說“慎無失吾言”,便是不太符合派遣使者的法則,因此使者用調琴的比喻來說明這個道理。

經文:

趙王使人於楚,鼓瑟而遣之,曰:“慎無失吾言。”使者受命,伏而不起,曰:“大王鼓瑟未嘗若今日之也。”王曰:“調。”使者曰:“調則可記其。”王曰:“不可。天有燥濕,弦有緩急,柱有推移,不可記也。”使者曰:“臣請借此以喻。楚之去趙也,千有餘裏,亦有吉凶之變。凶則吊之,吉則賀之,猶柱之有推移,不可記也。故王之使人,必慎其所使,而不任以辭。”《詩》曰:“征夫捷捷,每懷靡及。”

語譯:

趙君派人到楚國去,送他的時候彈著瑟,說:“謹慎地記住我的話。”使者接受命令後,伏在地上不起來,說:“君王彈奏瑟,沒有像今天這樣悲感動人。”趙王說:“是的,今天的瑟音律很調和。”使者說:“音律調和,那麼可以把調音柱的位置記下來。”趙王說:“不行。天氣有乾燥的時候,有潮濕的時候,弦有放鬆的時候,有繃緊的時候,所以調音柱是要隨著它們的變化而推移變化的,沒有辦法將它記下來。”使者說:“那麼請讓我借用這作個比喻。楚國距離趙國有一千多裏遠,在一定的時間內也應該會有或吉祥或者不幸的事情發生,如果發生了不幸的事,我就要去弔唁;如果發生了吉祥的事情,我就要去祝賀,就好像調音柱要隨著氣候和絃的變化而變化一樣,是沒有辦法將它記下來的。所以大王派使者到別的國家去,一定要慎重地考慮他所要去的地方,而不是把已經想好的言辭託付給他。”《詩經》上說:“匆匆忙忙出使的人,常常怕他考慮事情不周全。”大概是傷感君主過分地控制他的臣子。

(整理自孫立堯注譯:《新譯韓詩外傳》,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經義為原書“研析”部分,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標題為整理者所加。)